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8的文章

不放棄每一個不放棄自己的孩子

昨晚的演講有人問我,Program The World有沒有過失敗的經驗? 當然有,時常面對各式各樣的失敗,尤其是當一個表現很好的孩子忽然離開時那種挫敗可以讓我難過很久很久。 心裡雖然難過,還是會久久就丟一次簡短的訊息給他,多數時候是到他的臉書留言。我確定他對於離開課堂這件事是比我還難過的,但是孩子有孩子的不得已,我選擇不要問太多,不是很常丟訊息是因為怕干擾了他。 總是有那麼幾個時刻,孩子終於小小正面回應我,那時表面上總好像沒事人似的,心裡卻很開心。 我一直在等著每一個離開的孩子回來。果然就真的有孩子回來了。 「不放棄每一個不放棄自己的孩子」,我告訴我自己。因為讓他知道我沒放棄他,於是他就不會放棄他自己。 希望他們都知道,這裡留有一盞回來的燈,老師在燈就在。 # 這裡的老師指的不是只有我而是天下所有愛孩子的老師

玉里宣言

聽說上海的中學開始教人工智慧,台灣的課綱裡聽說也有,到底要怎麼教中學生,我也不懂。 有一天,我和國源校長以及  呂奎漢 老師在聊這件事,突發奇想說在後山來試看看,隨口一說給自己弄了個坑,不知道怎麼給自己台階下,所以這件事還沒一撇,哎!涉世未深啊!。 總之就是哀哀叫聊很多活動都辦在西部,比較少全國的比賽辦在東部,更不用說是玉里卓溪這台灣的東南角落了,所以我們當時開玩笑說,來辦個「全國」比賽,不過因為沒啥錢所以會是個窮比賽。既然是窮比賽,比的也是一般的自走車,所以總要有一些不一樣的點子,包含不可以用套件,必須是開源,準決賽起對戰雙方要給對手出題目,比賽後所有人的程式碼會公布,師生趣味組等等。 沒想到這個想法受到資策會教育所李前所長與蔡所長的支持,兩位長官還說,那麼這個比賽以後就固定辦在台灣的東南角落好了,資策會可以給獎狀。 所以就由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來主辦,資策會來指導,玉里國中與光復商工承辦協辦。 本來就是窮比賽,所以也不可能有獎金,但是公益平台基金會跟童子賢先生說了這件事,所以竟然就有了獎金了。然後,宏碁也拿雲教授出來當冠軍獎品,@親子天下 也有喔。 然後,  李旺龍 老師說,為了嘉惠台灣東南角落,他要號召夥伴來擺科普活動的攤位,讓同學來玩科學。 於是,就有了「玉里宣言」。 當你真心誠意要做一件事時,全宇宙都會偷偷又光明正大來幫你喔!ㄎㄎㄎ 現在該煩惱的是,這麼遠,誰要來?規則這麼多,還要公開自己辛辛苦苦寫的 code,誰要來?......,誰要來?而萬一真的很多人來,我們也撐不住。傷腦筋啊! 我最煩惱的應該是,那鍋工人智慧到底可不可以兌現在台灣東南角落。

我比較笨

圖片
可能是我比較笨吧!到美國前兩年,我每天睡四個小時上下,包含假日,在地鐵上也會看書,因為住好遠啊。 減肥良方,前半年瘦8公斤,滿一年瘦11公斤,滿兩年瘦13公斤。 但是對身體實在很不好,雖然說年輕就是本錢。XDD STORM.MG | 作者: 風傳媒 哈佛的學霸們,每天都讀書到凌晨四點半?他訪問無數哈佛學生,發現真相竟是…-風傳媒 查資料時,我發現這幾年網上也零星出現過針對這個話題的「闢謠帖」或「確認帖」,但多為遊客或短期交換生的隨意分享,表述並不算嚴謹。經由這篇文章,我希望給所有關心「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的人一個可信、完整並...

X Village 招生光譜

圖片
我這麼看,CS+X是讓 CS學生具備跨領域知識。而X+CS是讓其他領域的學生具備CS的知識。 要把X領域的學生都訓練成CS類的coder嗎?有可能嗎?有必要嗎?X+CS的人不一定要很會寫code,但是要會寫code,要能知道CS的能耐到哪裡且能幫他們完成什麼樣的夢想。 這是個打群架的年代,而且不是一群同質性高的人組隊來打群架,而是異質性的人組隊來打群架。 假如參加  X-Village  的學生決定把自己變成coder,why not?否則,就讓自己成為可以一起打群架的工頭好了。 這次的光譜好平均啊! 我們是玩真的。 讚 留言

Youtube上看到學齡前可以彈李斯特與貝多芬奏鳴曲的孩子

Youtube上看到學齡前可以彈李斯特與貝多芬奏鳴曲的孩子,我想那是天才吧! 如果DJ是這樣子的天才,我想我應該不會讓他們出去表演或比賽,然後很小就送到茱莉亞音樂院,而是讓他們多讀一些各類的書就好。 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也許是食衣住行無憂,簡單的生活就能滿足,與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想平凡人也許比較容易達到這樣的生活,天才往往比較難,是嗎? 為什麼?答案應該蠻清楚的。還好,DJ是平凡的孩子。 對於有程式設計天份的孩子,我現在的想法也是。 幾年下來,好希望自己有桑德爾教授的學識與口才,可以來講那樣子的課,也許對人間還比較有幫助。 # 其實很沒自信常常覺得自己哪裡錯了 如果DJ是天才,我應該不會讓他們到處去比賽,也不會過早把他們往國外送。 朋友說,我怎麼可以替DJ決定呢? 這就是兩難了。身為父母總希望幫孩子做一個好決定,當見過好多孩子看起來是天才,但是後來被遠遠超越後的狀況,讓我有這樣子的想法。人生不能重來,一切都要20年後才見真章,我想這也就是親子教養的書很熱賣的原因。 以我自己而論,很小時被認為腦袋有問題,國三時忽然變成資優生,上了大學見識到厲害的同學,唸研究所時被海K。一路往下掉。還好因為曾經被認為秀逗,這類打擊不算大。 資優是一時的,人生是長久的。 還好,DJ只是兩個平凡難管的女兒,不用送去茱莉亞音樂院和巴黎藝術學院。

不喜歡比賽卻辦比賽的心情

我很不喜歡比賽,因為我逢比賽必輸。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前兩天,我帶過的一個孩子對我說, 「教授,我覺得自從幾年前微軟比賽得獎後我就怠惰了。」 比賽是糖果,但是一不小心就變毒藥了。那麼你一定會問我,為什麼我還要辦比賽呢? 因為我想讓孩子們體會到新時代人們是透過互助,開源,分享,競合,歡樂,對話,思考,同理心與堅毅力等等這些非認知能力來進步的。在這樣子的氛圍裡長大的孩子才會是這個世界的未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後山很少辦科技類的「全國賽」,雖然這個全國賽層級不算高,經費也不足,但是預計以後年年都會在花蓮台東地區舉辦,也會設法每年有新玩法,重要的是,希望經過修正,達到我說的非認知能力的養成,大家看一下  呂奎漢 老師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比賽辦法就知道我們的苦心了。 比賽日期:107年8月18日(六)~107年8月19日(日) 歡樂是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辦活動的主軸,這次分三種比賽項目,師生組,迷宮初階組,迷宮進階組,又分國小以及國中以上,共六區。因為經費與場地,所以每一區限25~30隊。感謝很多單位貢獻獎品,140隊參加就有30份以上的獎品喔! 歡迎八月來玉里玩。比賽連結在留言處。 「請用力分享!」 感謝一路以來,玉里附近好多學校老師的幫忙。

怎麼能放下呢?

圖片
幾天前我對我家大人說,直到今天我還是不清楚到底我是在哪幾個階段遇到哪幾個轉折點才讓我的人生沒有走偏掉,從很多跡象顯示,我在如今這個年紀應該不是已經死了,就是在社會的底層苟活。 有人問我,為什麼這麼累了都還不放棄呢? 我的回答總是,一開始我也沒想要做這麼久,但是當遇到這些與我有緣的孩子們之後,我知道我已經無法一走了之了。 以下是  李雪莉 (Sherry Lee) 的文章,很動人,我轉過來。 【光陰之碑,這八分鐘,攝影和文字陪伴多久,他的父親陪伴多久】 一支影片的製作到底需要多久?以前在做新聞短片時,我的攝影記者們告訴我,在電視台的規定,三秒要讓畫面動一下,三秒一畫面,才能讓觀眾不無聊。後來做紀錄片,當然花的時間更多了,經常是拍攝帶與成品的時間比達到400-500比1,為了一個畫面,總是思索又等待,尤其當敍事由故事主角來說,旁白不多的情況,拍攝時間更是要拉長了。 和佑恩Yu-En Lin 合作過幾回,他是個很挑剔也不喜歡扭曲他人生命軌跡的攝影。之前拍土豆如此,這次拍早療兒阿湛和阿策也如此。自閉兒很敏感,一個外人帶著攝影機,要怎麼進入他們的世界,怎麼不突兀,怎麼得到一家人的信任。我很難想像拍攝帶有多長了,可以想像攝影有多辛苦,而Jill Yang又如何得到孫爸爸的信任,讓他們願意揭開自己傷痛的故事。 八分鐘,沒有煽情。我靜靜感覺光陰之碑很快走過,心裡留下很多揪結,如果看了都不捨了,大概可以想像這個孫爸爸陪自閉兄弟的過程中,多少痛楚和溫暖,這光陰之碑都已扎在深海底了。 我的同事問我,這樣的片子電視台會播嗎?他們自問自答說電視台大概不會播。 怎麼不會,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樣的故事,這樣的真實,沒有過度介入的敍事,不是更該被看見嗎? 暫停 -8:01 其他視覺設定 進入觀看捲動模式 點擊放大 取消靜音 31,628 次觀看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昨天下午8:04  ·  「以早療資源差距來說,台北是天、高雄是地、台東根本是地獄!」 太太產後憂鬱...

2018看見家鄉暑假營隊

圖片
讓我們思考一下,即使台灣擁有大批實力超強的資訊科學家,然而因為空污,平均壽命卻只有50歲,因為水土破壞,被迫要離鄉背井,因為與家鄉沒有情感上的羈絆,輕而易舉地拋棄家鄉。 那麼當下一切的努力都不會有意義。 這幾年來,我覺得台灣就如同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次級版,科技不會是我們的根,但是我們的根到底是什麼?要到哪裡找?這一直是我的困惑。 假如「偏鄉程式設計教學」計畫是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的起點,那麼「看見家鄉」計畫就是我們這五年來走跳過許多偏鄉後進行反思後的一個更具意義的計畫。 從帶空拍開始,我們慢慢意識到有更重要的東西在背後,那些不是技術,但是卻是依附在資訊科技上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自己理解的。 今年是看見家鄉計畫元年,我們投入了難以想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包含寒暑假各一次的三天以上營隊以及每學期一到兩次的回訪與持續教學,包含邀請在媒體界知名/得獎的專家來協助教學,過程中,學校與學生的參與課程,包含吃住都是免費,連訓練用的小四軸以及昂貴的空拍機借用都是免費。即使 PTWA的經費再怎麼拮据,跪我都要去把經費跪出來,因為我知道,這個太重要了。我不清楚參與這個計畫的學校目前能否充分理解這個計畫的重要性,但是這個計畫的執行確實是所有教學團隊的成員用生命來與大家交陪的。 看過「看見台灣」影片的人多半會有一時的感動,知道齊柏林先生怎麼過去的多半會有一時的感概。但是我一直不認為台灣需要一個又一個願意為台灣而犧牲的英雄。 當今年的看見家鄉計畫在12/15/2018結束時,我們已經在數十位小小齊柏林的心裡埋下種籽。 # 小小齊柏林培育計畫 # ProgramTheWorld真的是需要捐款

音樂詮釋與人工智慧

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等同是聖杯般的存在,拜網路之賜,我可以聽到非常多版本,近幾年來,後輩小提琴家一個個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BWV1001為例,多數小提琴家是以重弓或是稍重弓開始,近年來好像才有以弱弓開始的演奏方法。若不是在網路可以聽到,我會一直以為應該都不會是後者。一個音樂家看到一份譜時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演繹是近年來我所關心的,這裡沒有對錯,只有人類用哪種觀點來解釋。 以貝多芬的「春」來說,我還沒聽過起頭不是輕柔的弓法的,包含一向強悍的海飛茲先生。這類的文字標題是否在很大層面影響到甚至說限制到音樂家對樂譜的解讀呢?我相信是的,假如這首小提琴奏鳴曲沒有帶著「春」這個標題,那麼我們看到譜的時候是否會產生不一樣的解釋呢? 我不是樂評家,這個還是我的好友  楊忠衡  或是  明格斯 來說比較好。 當一個問題存在如圍棋般黑白分明的勝負時, 就是AI的強項了,人類想要在這類題目上比拼是沒希望的。類似這類音樂詮釋無所謂對錯的議題,AI能做些什麼呢?即使AI可以做些什麼,那麼在反正沒有對錯的情況下還會有意義嗎? 年紀大了,對於很多事的思考不再是什麼事都要比個輸贏,反而是這類沒輸贏的問題更能吸引我,這類沒輸贏不能增加產值的題目能拿來做什麼呢?我心中也沒有答案,也無法回答學生的困惑,因為我自己也還在困惑之中。 在學生整理海飛茲與歐伊斯特拉夫的演奏特徵之異同時,我隱約覺得研究的目標也許不是發展出一套演算法來自動詮釋一份譜,而是藉由整理資料的過程了解音樂,從某一個點了解人類對樂譜的思考,然後是對自己的了解。 在AI橫行或者許多AI專家聲稱AI即將進入下一個沈潛期之際,也許這是人類該來了解自己思考自己更深沈的未來議題的時候了。 # 除非夜深人靜或是專注聲音好壞黑膠還真的比較少聽了 # 音樂與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