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的連續劇為什麼爛所引發的雜想
我喜歡看日本動漫。
現在還多了幾齣大陸歷史劇,即使明知道被改得跟歷史往往不太搭得上。
原因是,劇中人的熱血,性情與處世讓我可以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有勇氣活下去,因為還活著,就只好順便做一點點事。
多年來,我抗拒看大陸劇,更不看韓劇。去年的琅琊榜因為與劇中主角同名,竟然迷上了這齣劇。這個過年,DJ整天看韓劇,於是有一搭沒一搭地陪著看,只能三歎。
年輕時,看港劇,稍大一點時迷日劇。只有在美國時因為思鄉,看世界電視台的台劇。
看了人家在進步,心中感慨很多,不談了。
過年期間,幾位來自成大以外的幾所頂尖大學的長官跟我說,他們學校的老師不停地在抱怨現在的學生多不行,以前他們唸書時多麼刻苦向學。年紀不大的紛紛討論與想到台灣以外薪水高或是發展好的地方去,年紀大的就準備按照目前的模式掙資源過自己的日子。
雖然說,現在學生程度不好不見得都是教授的錯,但是不去把他們拉上來,以後自己年老後要靠誰?這個社會要崩壞其實用不了多少年的,而報應其實來得會比以前快很多的。
不往這麼遠來說,把自己的大學部學生教好讓他們以後唸研究所時可以幫自己做出更好的研究不是很合情合理嗎?當然,有人也許認為努力帶好自己大學部的學生後這些學生還不都是會往台大,甚至是國外去,所以就算了嗎?
其實,學生們實力好,有前途,不管是去排名更高的學校,還是出了國就不回來,至少學生們有個好的未來,不也是很好嗎?真的對孩子們好,他們也不是沒心肝,不是嗎?
今天停車時,投幣機器實在遠,逼得必須下車才可以投,我心裡在想,不是改一下設計就可以解決了嗎? 吳宗龍師父說,台灣人都嘛可以用就好,反正你也不能不停!
很多這類的事是要從整體系統的觀點來解決的。
從電視劇來看,公視的短劇有的真的不錯看,但是台灣的連續劇卻不太行。連續劇至少30集以上,算是個大計畫,如果要做得好,是要整體做好事前的「系統性」規劃,還需要做沙盤推演,模擬並要準備好Plan A 與Plan B的。而我聽說,台灣的連續劇多半是要錄影了,前一天還在東拼西湊場景,甚至到前一刻了還在改劇本與對白。
「系統性」與「長遠性」規劃似乎很少存在於台灣人的腦子裡,而且總是看表面做判斷。比較起來,台北捷運的建造讓我覺得算是不錯的了。當初新店線,南勢角線與淡水線變更時,一大堆人在罵,事實上,後來看來,把人潮分散出去,轉車往往只在對面月台,而時間常常接得很剛好,這是台灣自己規劃的嗎?而我看過柯金源先生的我們的島一書中說到建造的許多漁港都淤砂到完全不能用,還年年編預算在整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的政府為什麼常常推出行不通的政策?是不是政府主事者缺乏類似的訓練呢?還是其他原因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