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班也是多元的一部分
以前我聽過中興大學黃穎聰老師的演講,他說,我們的研究議題常常是冠上「高效能」,「低耗電」,「低成本」等等這類的特質,由此可見,我們是以代工為主的國家,而不是創新為主的國家,覺得真是有道理。舉例來說,Video codec的標準是人家訂的,但是我們卻可以把它做到省電有效率,不過晶片賣出去要繳權利金的。
同樣的,前幾天發現MIT的Scratch的寫法很沒效率,剛開始我還在笑人家,現在想到黃老師的演講,才知道,這些創新的人,若是跟他講演算法或是效能什麼的,可能不怎麼樣,但是人家可是做出創新的模式與應用,老實說,好處都被這些人佔了,我們即使是去把效能變強大,也是人家吃肉,我們喝湯而已。
不過回過頭來想,能創新,而且成功的,萬中無一,放諸四海皆是如此,即使是到了MIT與矽谷都一樣,若是我們台灣樣樣都要跟人家比創新,也不一定對。
無奈,當前「代工」這件事就是很不討人喜歡,時下媒體喜歡的還是創新,品牌等等,但是,一個國家人人都在搞創新,如果沒有人來「代工」,好像也有問題,不是嗎?
舉例來說,沒有人「代工」,我們那個美美的 Lulu's Hand - coffee brewing kit也做不出來啊!
最近,我在想,還有哪些教育方面的詞是媒體不喜歡的,第一個浮上來的是「補習班」。
如果以一般的學科教學來看,很多補習班的老師應該教得很不錯才對,畢竟補習班是收錢辦事的,在應付考試上學校老師要能教得比補習班名師好的應該比例不會高。舉例來說,以考資訊工程碩士班這件事來看,雖然我的工數與計算機結構的學問應該不會輸給補習班老師,但是我不見得教得比人家好,這一點是不得不忍痛承認的。
人要多元多角度思考,所以「補習班」真的不好嗎?我是在想,「補習班」本來就是我們的教育環境裡的一份子,長官們即使不想看到他們也無法否定他們的存在。
「補習班」會是今天這樣讓長官(或是包含老師,家長與學生)不喜歡可是很多學生卻也不得不去補習不也是因為我們的升學所致?有沒有辦法讓這些很會教的補習班名師把他們這個很會教的本事用在提升孩子們的學習上呢?
「考試」也是大家不喜歡的,用「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能力老實說我也不喜歡,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有的學生就是很適合制式的上課考試方式,你要他們去比賽,去當志工,去騎車環島,去學才藝,去做科展等等簡直是為難他們,他們最會的就是老老實實唸書,老老實實應付考試,老老實實一點也不起眼,也可能不會有太出色的學習紀錄可供大學參考,以後可能也打算做個奉公守法的公民就好,那麼我們是否應該也為他們留一條路呢?就像是我們也該有「特殊選才」方案讓不會考試的孩子有好學校唸呢?畢竟這個社會,前述那種老老實實的人應該很多才是。
這個社會能把各式各樣的人所擅長的事都導向正面的力量,就是個成功的社會。
替每一種可能性都留一條路,才是真正的多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