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8的文章

從了解資料背後看AI

這幾年來,好像只要AI或是ML就可以解決很多很多難題,尤其當各大公司,如Google與微軟紛紛推出ML的開源工具,都宣稱只要有它們,你可以輕鬆解決許多過去包含人的辨識或是無人駕駛等等的議題。對於一個年輕時就開始試著了解機器學習的多種架構,也同時經歷過ML這幾十年來的數度浮沈的我來說有點失落。 曾經,我也試著用ML來解決我在訊號分析上的問題,有時算成功,有時失敗。說算成功是因為效果差強人意,也出過論文,但是自己知道跟真的能用還有一段距離。這麼多年來,在訊號上,也開發過非ML的演算法,一般來說,因為是照著數學與訊號原理以及人怎麼解讀訊號來設計演算法,不太會比用ML差。不過,一個小小實驗室的能量畢竟有極限,過去即使花了再多力氣,總是有個天花板無法突破。然後看著這幾年AI/ML再次熱烈登場,一舉把過去學校多年來進步緩慢的領域的效果提昇了不少。剛開始有點驚訝,不過當知道這是用很多層的架構加上巨量資料配合非常大的運算能力才達成,也就不意外了。雖說,過去的類神經網路架構加上前端的Convolution 確實是一個非常不意外且有用的方法。 當紅的不管是語音辨識,臉部辨識與圍棋,在效能的進展上過去幾十年間都有過數度很長一段時間的停滯,但是並不代表過去的研究是無用的,不管有沒有用上所謂的AI。而這些領域,從開始有人提出研究論文以來,無一不是已經歷經了數十年間,無數學者專家投入,已發表的論文我想要以千與萬來計了。中文語音研究的專家台大的李琳山教授,交大的吳毅成教授對電腦棋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因為對於該領域的資料分析投入多年的研究,對於資料背後的意義多所了解,所以當遇到新的運算工具,很快就可以迎頭趕上。我相信吳毅成教授的團隊在圍棋上應該不輸Google,即使有也應當相距不遠。 當國家要投入AI的建置時,「理所當然」出現了很多AI的專家,因為他們應該都在各個資料領域或是機器學習領域浸淫多年了。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屬於ML領域的,因為對我來說,不管是哪一類的ML架構,我都是拿來用而已,即使,當年我確實是開發了一個特殊的架構與訓練法,試著解決樂器聲學上的一個問題。 所以當有需求開ML的課程時,我很猶豫。要照著過去我教各式各樣ML的演算法的原理以及怎麼發展,怎麼推導與演算嗎?裡面有很多東西要硬著啃才會進入其核心。我一來怕學生會睡著,但是更怕的是,我們到底有沒想清楚我們是想訓練出未來開...

阿亮現身

圖片
2013年到現在,從一群成大師生自發性到國中小教程式設計,2016年成立Program The World協會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組織的任務開始轉向陪伴老師的工作,2017年看見家鄉計畫成形,日子來到了2018。 從一個教育門外漢(事實上到現在也還不敢說自己懂),在偏鄉的中小學服務,到目前有九個縣,超過25間學校與兩個NPO一起在為孩子們的學習努力。 五年來,可以說是在黑暗中摸索,無路裡找路,我的工程背景讓我覺得這樣實在很沒效率,這些工作需要處理很多行政問題,偏偏因為對於國教系統的陌生以及對行政的問題的天然白痴,常常做錯決定。而這個計畫裡的教學與研發工作反而日益離我遠去。 五年來,最早帶在身邊的孩子長大了,我忽然警覺,即使學生在國中小花了很多力氣學習,上了高中與大學後,傳統的教學還是會淹沒許多好的人才。最近的報導提到大學生感到迷惘的比例很高,其實往往不是他們對某一領域沒興趣,主因是體制與教學的僵化所致。也許很多年長者會認為以前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現在的方式沒什麼不對,但是當前這個世界變動太大了,照著過去看來可以成功的模式,卻只會導向國家競爭力的持續落後。 2017年,我花了一些時間回到成大參與了一兩項創新的實驗,同時開始回到我的專業來設計一些課程,簡化後可以在中小學的科技教學裡使用,我自己過去從事機器學習應用研究多年,值此技術日漸重要,也希望可以開發一套機器學習的教材在大學與中學裡使用。 這麼多的工作,經年南北奔波,到了寒暑假更是要跑徧半個以上的台灣,加上大學裡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都不能中斷, 讓我這幾年來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近幾年,幾乎是如宿命般地每隔半年我都會因病而停機,而且每次生病到復元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尤其是2017年,我生病的次數變多了,四月份那次更是讓我花了三個月才走出來。每次遇到生病,或是其他協會工作不順遂時,說我沒有興起放棄的念頭是騙人的。雖然每次我都能從谷底爬出來,但是這麼下去,不僅陪家人的時間與品質嚴重不足,路走不遠,協會服務的品質也不會好。 更有甚者,如果我倒下去,一切就會無以為繼,以我的身體狀況,再不改變,這樣的危機可能再過沒幾年就會發生。 俗話說,要走得快就一個...

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比我更難過

辦一個活動可以學到的東西比修一門課多很多,一般修課比較缺乏實作與實戰,所以印象不會很深刻。二來,一個大的活動需要會的,學的,做的幾乎都是要跨不同領域的課程與知識才可以為功,短時間內要把這些東西攪在一起活用,對於沒經驗的人來說,挫折,痛苦,徬徨等等都隨時會在路上等著發出打擊。 2017/12/23的「看見家鄉」計畫發表會算是個大活動。半年的準備期看來算充分,但是我為這個發表會所設定的目標與期待很高,我對籌辦的同學說這會是來自不同地區的長官與媒體來參觀的活動,最後也確實照原先所設想的發生,小小格致堂擠滿了人。事實上,在12/23這天前的兩週,我都還在想也許就只會有主辦單位與參與的四間偏鄉學校的師生來參加。那時怕傷了小朋友的心,還預先設想了動員成大學生的計畫。 這個活動對參與的成大不分系學士班以及來自工設系與經濟系的共六位同學來說,無疑是個沈重的責任,在過去,這六位同學中只有一位有過辦類似活動的經驗,但是規模遠不及此。當他們選修這門以專案為學習主軸的課程之際並不知道這個活動會弄這麼盛大,所以第一次我對他們說明計畫的緣由與目標時,換成我是他們,心中應該滿是驚嚇吧! 不過,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一個從這個時間點逃走,之後就一起完成了這個成功的會議。 成大的大一到大四不分系學士班是一個新的制度,有一點仿效史丹佛大學的開迴路的制度,只不過,台灣的大學都算是教育部大學,所以不能完全套用。在合乎教育部的規範下,也鼓勵學生利用gap year來探索自己的方向。 這個系的主要訓練在以大型專案來養成學生,此專案可以是學生自己發想,也可以是現成的題目,但是必須經由導師團的同意。學生在修課時必須考慮到與專案本身的關聯性,並且與指導老師協商後決定其選修課。期末,學生必須提交報告,並且在導師團的審查與口試下通過才可以。此外,為了增加學生對於準備,報告與表達等等台灣學生最欠缺的能力,所以必須在下一個學期對公眾講述自己對專案所做的工作,貢獻以及對未來自己想做的專案的展望與準備。 所以這個系的學生沒有必修課,只要在一個院修超過50學分並且滿足輔系的規範,如果最終符合校的畢業規定,就會授與該院的學士學位。除了教務長或是副教務長為當然導師之外,學生還須在學校裡找到至少一位教授作為其導師。當初的設計,學生還必須在校外找到一位專家,經導師會議同意,加入導師的陣容。導師團的作用類似博士班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