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知識當作奉獻然後希望有人來傳承

四歲學琴,七歲上台與舊金山交響樂團合奏,從巴哈,貝多芬,到帕格尼尼與薩拉沙泰,沒有什麼可以難得倒曼紐因的。現代這樣子的小孩不少見,但是在那個舊式的教學,沒有Youtube頻道上一堆教學與範例可以參考的年代,除了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然還有什麼可以解釋的呢?
也許你會說,那海飛茲呢?呵呵!我建議你去聽曼紐因在 1940年以前的錄音,20出頭歲的曼紐因的神技是一個難以匹敵的存在。除了神奇完美的技巧外,由晚年的艾爾格親自指揮自己的小提琴協奏曲,17歲的曼紐因把曲子拉得的盪氣迴腸,那種感覺只有後來的杜普雷在演奏同樣是艾爾格的大提琴協奏曲時才差堪比擬。在Youtube上,曼紐因的演奏錄音仍掛在非常前面,以我多年的聆樂經驗,這仍是個難以超越的版本。
但是在1940年之後,他變得不會拉琴了。有人說,是因為二次大戰,曼紐因參與了很多公共事務,所以荒廢了琴藝,也有人說他受傷了,一個說法是他改變了弓法破壞了一切,更有一個說法是,他罹患了演奏失憶症了。
「失憶症」似乎是在找不到任何原因時拿來當作原因的名詞,就像是一度醫生說我是「自律神經失調」一樣。同樣的例子,與大家生活所知更靠近的是郭泓志的故事。十幾歲遠赴美國,在一次比賽中韌帶斷裂,幾年來動了四五次手術,終於在2008年開始看到了職業生涯的春天,在締造了「開季連續36打席未被左打者擊出安打」紀錄,防禦率低得嚇人,但是創下紀錄的下一年,郭泓志似乎也患了「失憶症」,從此其投球生涯日益下坡。
看郭泓志投球是一種享受,投球前充滿殺氣的眼神,投球後的豪邁抬腿,把對手三振時的霸氣,台灣球員第一隻全壘打後的甩棒,那是當年每一個喜歡棒球的人都沈迷其中的。開過那麼多次刀的手讓人感到不忍之餘,是一種無人可比的傳奇。
曼紐因沒停止過練琴,但是似乎也難提起勇氣上台。對於一個音樂等同生命的人來說還是要奮力一搏,1950年之後,他再次上台,在 Columbia之下錄製了多首經典曲目。第二張唱片封面中的曼紐因不過40來歲,面容卻如同歷盡人世滄桑,假如你有這張唱片,聽完,你一定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都拉這樣了,為什麼還要錄音呢?」「為什麼不把最好的記憶留給世人就好呢?」
沒有技巧就沒有音樂,錄音中,曼紐因如同走鋼索一樣,盡力要把每一個音拉好,但是在盡力的過程中音樂沒了表情。
是的,你可以說曼紐因是運用權勢才有這麼多錄音機會,1950年代厲害的小提琴家比比皆是,都輪不到錄音機會了,這種技巧哪輪得到他?真是可惡。
如果你只聽過曼紐因1950以後的錄音,那麼你一定會對他嗤之以鼻,我以前也是。
郭泓志在失憶症爆發後,有多少人期待他可以再起,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下,他回到台灣,彼時又有多少曾經讚嘆郭泓志的人開始嘲諷郭泓志呢?不只是郭泓志,王建民在從巔峰墜下時為何還要繼續苦練爭取等待回大聯盟機會。棒球老骨頭應該會記得在洋基隊退休的穆西納,最後幾年的穆西納也備受嘲諷,令人意外的在四十歲「高齡」投出人生最後的代表作,旋即高掛棒球手套,曾經輝煌的他退休之後到一所中學當起了籃球教練。
有多少球員為何在最後階段仍堅持奮力於球場之上?我相信都不是錢的問題。至於是什麼因素讓他們願意在備受恥笑,身體再也不聽使喚的時候,仍然不斷藉由苦練來等待下一次春訓的邀約,以及微乎其微的大聯盟登板機會,我至今還沒想清楚。
所以,我也不清楚曼紐因在台上以及在錄音室裡,演奏著不再是自己能駕馭的寶劍時心裡到底想的是什麼?
對我這個音樂老骨頭來說,即使曼紐因的錄音已經一點也無法吸引我的時候,我仍然可以在聲音中感受到他對音樂的誠摯,兢兢業業以及一個音樂人終身的驕傲。與現在眾多的「大師」不同的是,他沒有把音樂當作商品,利用自己的剩餘價值能撈就撈。
曼紐因的晚年是把音樂與知識當作奉獻,然後希望有人來傳承。
對於一個學佛的人來說,不管是曼紐因,郭泓志,王建民,還是穆西納,我看到的是菩薩的示現,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知道自己的每一個行跡,緩緩走向人生的終點,同時卻也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因為他們把他們所知的道傳了下去。
為什麼寫這些?為什麼這幾次寫的音樂文章都一再指向人生或是職業的終點呢?我想大概也是因為我也正走上這個道路,藉由前人的點滴,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我是怎麼一路走過來到今天的?我放下了過去的成就了嗎?我要走向哪一個方向呢?我還能怎麼貢獻餘生?我能夠充分理解人了嗎?我不再冀求別人的瞭解了嗎?我對自己所做的錯事能無礙承認並改過嗎?
曼紐因傳奇的一生如同火炬,把我拉進光亮。
說這麼多,其實是說,明天解憂實驗室上午十點有開。歡迎來喝咖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