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如此人生」
對於一個在都市長大,從國三開始進入人家說的「人生勝利組」軌道然後一路念到博士又當了二十多年教授的人來說,很難真正知道立青兄「如此人生」一書中所寫的這個社會階層的實況。我必須說,即使我讀了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後,也無法真正理解。
我當兵時,連上有弟兄每到放假就要到花街柳巷去尋歡,把非常微薄的薪水一次花完,借了錢沒錢還就躲回部隊裡。總是有人會患性病,如果輔導長沒空就輪到我陪阿兵哥去看醫生,有的情況實在嚴重,醫生總是會罵這些阿兵哥再這麼下去會整個爛掉最後送了命。回程時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不聽醫生的話,他們的樂天讓我不解,總是說,「哇就是忍不住,控制袂著!隨在伊去啦!爛命一條,活著嘢毋卡好過!」
人生都有很多不得已,如果可以,誰願意這樣?
有一次葉丙成老師提到一個國中老師的故事。大意大概如下,那位老師說,有一次一個班上從來沒主動跟她說話的學生在畢業前找她問到,「老師,你說我畢業以後是跟我爸爸去定板模,還是去跟人家混幫派賣毒?」我在想一個國三的孩子哪會把要去幫派賣毒這種事拿來問老師嗎?不這樣就成了世襲貧窮了。
但是人生不是就一堆不得已嗎?
我講過很多次,美國的統計,要脫貧幫派與販毒是最快的方法,台灣會例外嗎?我們是不是該感謝立青兄書中的這些人?他們用自己的勞力與身體賺錢,甚至為了賺錢,吃毒提神,但是他們沒有去幫派與賣毒。這樣講會不會讓人家說我是癲了嗎?
立青兄說,「台灣人笑貧又笑娼。」人造的階級,結構的壓迫,讓人想嚎嚨無目屎!
前一陣子,我看到新聞,中國在北京驅趕以十萬為單位的所謂「下端人口」,又看到距離深圳不到幾公里的「三和大神」的報導,我不禁感慨,這些下端人口真的是社會不需要的嗎?不用有人蓋房子,修馬路水管,倒垃圾?還是要逼剩下的下端人口用一樣的錢做更多的事嗎?後來見到日本的「下流老人」,人老了是沒大用了,但是難道不能創造一些機會讓老人可以貢獻社會嗎?
我不禁感慨,人沒利用價值了就可以用「下」這個字來形容了嗎?不能留一條生路給這些人嗎?你有沒有想過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機器取代人類而變成「下端」,每一個人都會老而變成「下流」?
康德說人類應該以其能夠發揮理性思考而被尊重為目的。或者,人類因為文明與人文,所以該與萬物有所不同。
但是,人類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或者,人類其實真的是禽獸不如?
自己當了很多年的學生,如今記得最清楚的竟然不是老師課堂所受的「知識」,而是知識外的人生道理,甚至是罵我們的話以及笑話。例如,我的高等電子學老師對我說,「人類不該被用來算電路,算電路是電腦的事。」我的指導教授對我說,「你會的數學不是數學,而是算術。真正的數學是一種哲學。」
從事教學多年,我一直以為這些我所賴以為生的知識重於一切,但是卻疏於如我的老師般,以人生智慧提醒我的學生們。又或者,連我自己都對於人的價值感到迷惑,甚至是有很長一段時間連自己的價值何在,人生該往哪裡去都未曾仔細思考過?
這些用中國俗稱的「高大上」人類何時想過驅逐「下端人口」是件多麼荒唐的事,也或許,他們心中會閃過不安,但是隨即而逝,因為自己的日子過得舒服最重要,其他的是政府的事,不要多管。
我聽過一個高譚市的故事。垃圾工人因為待遇不佳決定罷工,所提條件並不合理,從市井小民,主流媒體,甚至市長都出面撻伐垃圾工人貪婪,鋪天蓋地地看來要把垃圾工人給淹沒。一天過去,一個星期過去,到了一個月時,高譚市已經臭到無法忍受,所以還是答應了「下端」的條件。
看到台灣的政治,我常在想怎麼我們的政府與民意代表是這個樣子。但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選出來的嗎?「如此人生」一書中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票啊!人數這麼多,應該有影響力吧!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沒有改變。
要改變一個社會往良善的方向發展,教育應該是最快的。顯然的,台灣的教育讓我們往良善的路上的腳步是緩慢異常的。我們看到黨派惡鬥,不問是非,貪婪豪奪等等的現象日益嚴重。當今每一個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這些現象並沒有改善,反而很多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向「下端」走去。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些從事教育的人的過失嗎?
紐約時報的報導,63%能幸運進入一流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可以脫貧。2017年開始,普林斯頓大學把20%以上的新生名額留給了貧窮家庭學生。紐約大學醫學院直接免去其學費。這無一不是這些真正一流的大學看到社會的問題所在而盡己之力要設法扭轉這一切。但是若是民眾無法普遍認知這是個重大議題,這些學校的努力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反觀台灣,雖然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卻越念越窮,因為背負學貸,加上生活費,念完大學就負債幾十萬。卻因為過早想解決這些問題,太多打工,反而沒真正花時間在求知上面,要賴以脫貧的技能卻也沒學到,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現象。
在「如此人生」裡我看到仗義,在我所接觸的讀書人之中卻有很多負心人。一路的困苦,怎麼要年輕人感受到人文與共善的價值呢?至於整天埋在書堆中,考上大學玩四年的這群,如果老師沒有把人文精神帶給他們,那麼難怪這社會有很多苦難會被多數人略過,視而不見,無情且難以翻轉的社會階級就此形成,堅不可摧遠過水泥鋼鐵。
這幾年,我奔波於偏鄉與弱勢之間教孩子們程式設計以及壹些知識技能,但是幾年後,我知道這些東西並無法真正治癒他們心中的傷痛,這幾年來,我總是借吳念真先生的話勉勵孩子,「知識不是單單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人的。」我學習動漫裡的一位老師對孩子們,包含上我的課的成大學生說,「我相信人類彼此互相理解的日子一定會到來,假如我做不到,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了。」
只有教育,才可以達到這一點,人類心中的偏見與偏私消逝,「如此人生」書中的苦難就此結束,台灣成為一個共好共善的理想國度。
我當兵時,連上有弟兄每到放假就要到花街柳巷去尋歡,把非常微薄的薪水一次花完,借了錢沒錢還就躲回部隊裡。總是有人會患性病,如果輔導長沒空就輪到我陪阿兵哥去看醫生,有的情況實在嚴重,醫生總是會罵這些阿兵哥再這麼下去會整個爛掉最後送了命。回程時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不聽醫生的話,他們的樂天讓我不解,總是說,「哇就是忍不住,控制袂著!隨在伊去啦!爛命一條,活著嘢毋卡好過!」
人生都有很多不得已,如果可以,誰願意這樣?
有一次葉丙成老師提到一個國中老師的故事。大意大概如下,那位老師說,有一次一個班上從來沒主動跟她說話的學生在畢業前找她問到,「老師,你說我畢業以後是跟我爸爸去定板模,還是去跟人家混幫派賣毒?」我在想一個國三的孩子哪會把要去幫派賣毒這種事拿來問老師嗎?不這樣就成了世襲貧窮了。
但是人生不是就一堆不得已嗎?
我講過很多次,美國的統計,要脫貧幫派與販毒是最快的方法,台灣會例外嗎?我們是不是該感謝立青兄書中的這些人?他們用自己的勞力與身體賺錢,甚至為了賺錢,吃毒提神,但是他們沒有去幫派與賣毒。這樣講會不會讓人家說我是癲了嗎?
立青兄說,「台灣人笑貧又笑娼。」人造的階級,結構的壓迫,讓人想嚎嚨無目屎!
前一陣子,我看到新聞,中國在北京驅趕以十萬為單位的所謂「下端人口」,又看到距離深圳不到幾公里的「三和大神」的報導,我不禁感慨,這些下端人口真的是社會不需要的嗎?不用有人蓋房子,修馬路水管,倒垃圾?還是要逼剩下的下端人口用一樣的錢做更多的事嗎?後來見到日本的「下流老人」,人老了是沒大用了,但是難道不能創造一些機會讓老人可以貢獻社會嗎?
我不禁感慨,人沒利用價值了就可以用「下」這個字來形容了嗎?不能留一條生路給這些人嗎?你有沒有想過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機器取代人類而變成「下端」,每一個人都會老而變成「下流」?
康德說人類應該以其能夠發揮理性思考而被尊重為目的。或者,人類因為文明與人文,所以該與萬物有所不同。
但是,人類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或者,人類其實真的是禽獸不如?
自己當了很多年的學生,如今記得最清楚的竟然不是老師課堂所受的「知識」,而是知識外的人生道理,甚至是罵我們的話以及笑話。例如,我的高等電子學老師對我說,「人類不該被用來算電路,算電路是電腦的事。」我的指導教授對我說,「你會的數學不是數學,而是算術。真正的數學是一種哲學。」
從事教學多年,我一直以為這些我所賴以為生的知識重於一切,但是卻疏於如我的老師般,以人生智慧提醒我的學生們。又或者,連我自己都對於人的價值感到迷惑,甚至是有很長一段時間連自己的價值何在,人生該往哪裡去都未曾仔細思考過?
這些用中國俗稱的「高大上」人類何時想過驅逐「下端人口」是件多麼荒唐的事,也或許,他們心中會閃過不安,但是隨即而逝,因為自己的日子過得舒服最重要,其他的是政府的事,不要多管。
我聽過一個高譚市的故事。垃圾工人因為待遇不佳決定罷工,所提條件並不合理,從市井小民,主流媒體,甚至市長都出面撻伐垃圾工人貪婪,鋪天蓋地地看來要把垃圾工人給淹沒。一天過去,一個星期過去,到了一個月時,高譚市已經臭到無法忍受,所以還是答應了「下端」的條件。
看到台灣的政治,我常在想怎麼我們的政府與民意代表是這個樣子。但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選出來的嗎?「如此人生」一書中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票啊!人數這麼多,應該有影響力吧!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沒有改變。
要改變一個社會往良善的方向發展,教育應該是最快的。顯然的,台灣的教育讓我們往良善的路上的腳步是緩慢異常的。我們看到黨派惡鬥,不問是非,貪婪豪奪等等的現象日益嚴重。當今每一個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這些現象並沒有改善,反而很多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向「下端」走去。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些從事教育的人的過失嗎?
紐約時報的報導,63%能幸運進入一流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可以脫貧。2017年開始,普林斯頓大學把20%以上的新生名額留給了貧窮家庭學生。紐約大學醫學院直接免去其學費。這無一不是這些真正一流的大學看到社會的問題所在而盡己之力要設法扭轉這一切。但是若是民眾無法普遍認知這是個重大議題,這些學校的努力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反觀台灣,雖然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卻越念越窮,因為背負學貸,加上生活費,念完大學就負債幾十萬。卻因為過早想解決這些問題,太多打工,反而沒真正花時間在求知上面,要賴以脫貧的技能卻也沒學到,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現象。
在「如此人生」裡我看到仗義,在我所接觸的讀書人之中卻有很多負心人。一路的困苦,怎麼要年輕人感受到人文與共善的價值呢?至於整天埋在書堆中,考上大學玩四年的這群,如果老師沒有把人文精神帶給他們,那麼難怪這社會有很多苦難會被多數人略過,視而不見,無情且難以翻轉的社會階級就此形成,堅不可摧遠過水泥鋼鐵。
這幾年,我奔波於偏鄉與弱勢之間教孩子們程式設計以及壹些知識技能,但是幾年後,我知道這些東西並無法真正治癒他們心中的傷痛,這幾年來,我總是借吳念真先生的話勉勵孩子,「知識不是單單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人的。」我學習動漫裡的一位老師對孩子們,包含上我的課的成大學生說,「我相信人類彼此互相理解的日子一定會到來,假如我做不到,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了。」
只有教育,才可以達到這一點,人類心中的偏見與偏私消逝,「如此人生」書中的苦難就此結束,台灣成為一個共好共善的理想國度。
「反觀台灣,雖然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貧窮家庭的孩子卻越念越窮,因為背負學貸,念完大學就負債幾十萬,因為過早想解決這些問題,太多打工,反而沒花時間在求知上,要賴以脫貧的技能也沒學到」。工人作家林立青的新書《如此人生》揭露人生百態,作者質疑,很多年輕人不由自主向下端走去,「難道不是從事教育者的過失嗎?」
對於一個在都市長大,從國三進入人家說的「人生勝利組」軌道,然後一路念到博士,又當了二十多年教授的人來說,很難真正知道有「工人作家」之稱的林立青,在《如此人生》一書中所寫的社會階層實況。我必須說,即使我讀了書中的每一個故事,也無法真正理解。
我當兵時,連上有弟兄每到放假,就要到花街柳巷去尋歡,把非常微薄的薪水一次花完,借了錢沒錢還,就躲回部隊裡。總是有人會患性病,輔導長沒空就輪到我陪阿兵哥去看醫生,有的情況實在嚴重,醫生總是會罵這些阿兵哥,再這麼下去會整個爛掉,最後送了命。
回程時我會問他們,為什麼不聽醫生的話?他們的樂天讓我不解,總是說,「哇!就是忍不住,控制袂著(控制不了)!隨在伊去啦!爛命一條,活著嘢毋卡好過!」
人生有很多不得已,如果可以,誰願意這樣?
有一次葉丙成老師提到一個國中老師的故事。那位老師說,有一次,一個班上從來沒主動跟她說話的學生,在畢業前找她,問道「老師,你說我畢業以後是跟我爸爸去釘板模,還是去跟人家混幫派賣毒?」我在想,一個國三的孩子哪會把去幫派賣毒這種事拿來問老師?因為不這樣,他就世襲「貧窮」了。
人生不就是一堆「不得已」嗎?
美國的統計呈現,想要脫貧,參加幫派與販毒是最快的方法,台灣會例外嗎?我們是不是該感謝林立青書中的這些人?他們用自己的勞力與身體賺錢,甚至為了賺錢不惜吃毒提神,但是他們沒有參加幫派與販毒。這樣講,會不會讓人家說「我是癲了嗎?」
林立青說,台灣人笑貧又笑娼。人造的階級,結構的壓迫,讓人想嚎嚨無目屎!
前一陣子看到新聞,中國在北京驅趕所謂「下端人口」,這些下端人口真的是社會不需要的嗎?不用有人蓋房子、修馬路水管、倒垃圾?還是要逼剩下的下端人口用一樣的錢做更多的事?後來見到日本的「下流老人」,人老了是沒大用了,但是難道不能創造一些機會讓老人可以貢獻社會嗎?
我不禁感慨,人沒利用價值了,就可以用「下」這個字來形容了嗎?不能留一條生路給這些人嗎?你有沒有想過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機器取代人類而變成「下端」,每一個人都會老而變成「下流」?
自己當了很多年的學生,如今記得最清楚的不是老師課堂所授的「知識」,而是知識外的人生道理,甚至是罵我們的話以及笑話。例如,我的高等電子學老師說,「人類不該被用來算電路,算電路是電腦的事。」我的指導教授說,「你會的數學不是數學,而是算術。真正的數學是一種哲學。」
從事教學多年,我一直以為這些我所賴以為生的知識重於一切,但是卻疏於如我的老師般,以人生智慧提醒學生們。又或者,連我自己都對於人的價值感到迷惑,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連自己的價值何在,人生該往哪裡去,都未曾仔細思考過。
這些俗稱「高大上」的人何時想過驅逐「下端人口」是件多麼荒唐的事,也或許,他們心中會閃過不安,但是隨即而逝,因為自己的日子過得舒服最重要,其他的是政府的事,不要多管。
我聽過一個高譚市的故事。垃圾工人因為待遇不佳決定罷工,所提條件並不合理,從市井小民,主流媒體,甚至市長都出面撻伐垃圾工人貪婪,鋪天蓋地幾乎把垃圾工人給淹沒。一天過去、一個星期過去,到了一個月時,高譚市已經臭到無法忍受,所以還是答應了「下端」的條件。
看到台灣的政治,我常在想怎麼我們的政府與民意代表是這個樣子,但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選出來的嗎?《如此人生》一書中每一個人都有一票,人數這麼多,應該有影響力吧!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沒有改變。
要改變一個社會往良善的方向發展,教育應該是最快的。顯然的,台灣的教育讓我們往良善路上的腳步緩慢異常。我們看到黨派惡鬥、不問是非、貪婪豪奪等現象日益嚴重。當今每一個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這些現象並沒有改善,反而很多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向「下端」走去。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些從事教育的人的過失嗎?
紐約時報曾報導,有63%幸運進入一流大學的貧困家庭學生可以脫貧。2017年開始,普林斯頓大學把20%以上的新生名額留給貧窮家庭學生,紐約大學醫學院更直接免去其學費。這無一不是這些真正一流的大學看到社會的問題,盡己之力設法扭轉這一切。但是若民眾無法普遍認知這是重大議題,這些學校的努力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反觀台灣,雖然年輕人都有大學念,但是貧窮家庭的孩子卻越念越窮,因為背負學貸,念完大學就負債幾十萬,因為過早想解決這些問題,太多打工,反而沒花時間在求知上,要賴以脫貧的技能也沒學到,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現象。
在「如此人生」裡我看到仗義,在我所接觸的讀書人之中卻有很多負心人。一路的困苦,怎麼要年輕人感受到人文與共善的價值呢?至於整天埋在書堆中,考上大學玩四年的這群,如果老師沒有把人文精神帶給他們,那麼難怪這社會有很多苦難會被多數人略過,視而不見,無情且難以翻轉的社會階級就此形成,堅不可摧遠過水泥鋼鐵。
這幾年,我奔波於偏鄉與弱勢之間教孩子們程式設計以及一些知識技能,但是幾年後,我知道這些東西無法真正治癒他們心中的傷痛,這幾年來,我總是借吳念真先生的話勉勵孩子,「知識不是單單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人的。」我學習動漫裡的一位老師對孩子們,包含上我的課堂上成大學生說,「我相信人類彼此互相理解的日子一定會到來,假如我做不到,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了。」
只有教育,才可以達到這一點,人類心中的偏見與偏私消逝,《如此人生》書中的苦難就此結束,台灣成為一個共好共善的理想國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