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自走車與科普
8月份在玉里舉辦的全國自走車大賽期間,承蒙 Nil Lin國源校長的大力協助以及 李旺龍老師召集的一批熱血的老師與學生,包含了多位教授,來辦了兩天的科普活動。比賽過程中,選手沒事就會去逛每一個攤位的解說與體驗。第二天上午,玉里當地的家長與老師帶著自己的孩子們來了,一時之間,熱鬧極了。我與女兒幾乎把每一個攤位都逛了一遍,由每個領域的專家來解說,連我自己都增長了不少見識。
一個孩子在幼年時期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可能就決定了他未來想走的路。以我自己而論,小學開始聽黑膠,六年級拿烙鐵,於是今天的我以音樂與電路作為我的職志。
但是這樣子的活動有誰來關注呢?媒體要的是新聞,長官要的是速效,因為他們都很關注點閱率,長官更苦, 因為政府與民意代表會跟他們要KPI。
所以,我們會看到花上幾千萬辦一場秀,五光十色但是很虛的「未來科技」,再花百萬拍一個聽說會感動人心的影片。到頭來,每個人可能會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KPI能吃嗎? 洪士灝 (Shih-Hao Hung)老師與 Kun-Ta Chuang 老師都痛心地提到,務虛是我們最大的弱點。
我問李老師,他們遠道來辦展,經費從哪裡來?李老師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說,有些老師可能有計畫經費支持,但是有些老師是自己想辦法的,所以他也不知道,總之是沒額外經費給他們的。後來為了感謝大家,只好請大家吃了頓飯算是心意。
我聽到都傻了,因為我原先以為是科技部要他們來的,所以至少會出旅費以及壹些材料費。
辦這樣子的活動所費不多,但是只要那兩天有兩三個孩子因為這樣而決定以後要走科學的路,不就很值得了嗎?
玉里的自走車比賽也是我們在偏鄉辦了好幾年的體驗與營隊,現在才有這麼多孩子來一起玩的。從孩子們的眼神我可以看出來,這裡面有好幾位以後要走資訊工程的路了。
李老師說,「科普活動的老師在教育現場的角色是補科學教育之不足,是彌補教室裡 面科學教育在擊垮學生心靈的那塊浮木,讓他們要放棄之前,覺得還有點看 頭,有機會接觸是很重要的,所以趣味性是很重要的;讓他們看懂,需要時 間情境鋪陳,而不是往常教室內的單一規格;接觸、看懂、願意採取行動這 是行銷學中的三大要素,學生覺得好玩,跟生活有連結,願意接受,在數年 之後內化成為他心中不可磨滅的素養。而且許多實證顯示,小學階段實施效 果最好,國中效果較差。」
到了高中再沒接觸就完了,這就是我們的大學生為何會迷惘的原因。
科技部的使命也許是讓S級的教授可以來展現其肌肉強大的,但是培育未來的科技人才雖然CP值很低,但是未來才可以產生更多超S級的研究人才,不是嗎?
這二十多年來,大家應該飽受「務虛」之苦了,夠了嗎?那麼就回到「務實」之路,不要管鏡頭與那些不太懂的民意代表與政府高官了。
明年活動可能會移到台東,不知道台東的孩子有沒有這個福氣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