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柯逸郎醫師/不要高興太早/要盡量維持客觀

黑白講系列二。
一,想起柯逸郎醫師。
我與柯醫師算忘年之交,柯醫師是音響界大佬,對音樂與音響有獨到見解。從美國回台灣後,我常去他家拜訪。他總是把聲音開很大,每當有患者來看診,我都趁他到樓下看診時,把聲音轉小。他上樓後又把它轉大聲。一個晚上來來回回不下十遍。
晚餐時,柯醫師對我說,其實他與我聽到的雖然是不一樣的聲音,但卻是一樣的音樂。我道,願聞其詳。他說,我年紀大了要自己承認很多頻段的聽力衰退不少,你還年輕,所以不必聽這麼大聲。同時,我會把高頻調多不少,而你不必。其實你與我聽到的是一樣的音樂,但是因為沒有兩個人的耳朵是一樣的,所以為了產生對音樂接近的感受,必須因為不同的生理條件把音響調成不同的聲音。
確實是智者之言。
二,不要高興太早。
面對研究之時,把表現指標(如正確率,失真率等等)提高是每一個人的想望。在今日的研究裡,能平均提高的1db或者是2~3個百分點就很不容易了。
每當我的學生給我看數據,一下子就提高10個百分點,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不是高興,而是我們哪裡做錯了,或者是我們的資料適不適合人家的演算法。這個作法多年來還沒有出現過例外。
三,要盡量維持客觀。
過去幾年跟著阿龍師父做木工打造音箱,每當一個作品出來,若是聲音不好,聽一陣子後,還是覺得不好。我與師父都會毫不遲疑地打掉重練。
能夠這麼做的原因無他,我們做這件事的時候沒有任何其他因素在干擾我們對聲音好壞的判斷。
一旦有其他利益糾葛時,要做到客觀就難了。
我們往往因為幾個因素,如,花了不少錢或是時間在上面,這是自己的作品,自己是這個領域的「教主」,等等而無法做到客觀,從而不能承認自己的失誤,到頭來往往搞類似宗教,用個人崇拜的方式來維繫自己。
其實在研究領域,這種事也常見。學生就通常不太敢質疑老師的見解,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老師事事都先質疑自己給學生看。
過不久,我要打掉我的Jazz Master音箱,因為在目前的空間裡,它本來被設計出來的優點變成它的致命傷。當初我為這個音箱設計而自豪過,要把它打掉其實很捨不得。但是所謂的真理,是無法取得的,而是要用逼近的,面對事實,我能做的就是擺脫這類情感,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

關於專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