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功大學藝術中心2016雙年展 - 尼安德塔人在做什麼
在早期西方的定義裡,大學是學者與專家聚集的地方,後來大學演變成一種學校,這個地方的成員於是多了學生。又有人說,大學是社會的良心,晚近,許多國家的重要運動常起源於大學。
不過,目前台灣的大學的角色有點混淆,有人認為大學應該把學生訓練好以便就業報效國家,近幾十年來,政府認為大學是作研究的地方,對產業,對社會要有貢獻,但是基於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政府官員裡很多來自大學教授。
我自己覺得這些都過於複雜,也對大學有過多的期待。在我的心目中,大學就是個提供學習機會的地方,雖然大學並非是唯一可以提供學習的地方。
所以當我被委託以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為策展主軸時,沉思了許久,一直到我把主軸,「終身學習」,確認後才答應擔當此一重任。
2008年,參展人之一的政治大學歷史系彭明輝教授有一次對我說,「要求人家終身學習卻自己從來不知道要終身學習的往往就是大學教授。」初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當場反駁,「以我自己而論,我一項在崗位上努力做研究,研讀新的論文,相信多數教授也都會這麼做,你怎能說大學教授不會終身學習呢?」彭教授說,「大學教授是被付了薪水來做這件事的,這本來就是份內之事,跟終身學習何干?所謂終身學習,最基本的是,每十年找一件自己不會的事,從學徒的心態開始至少到了入門的程度。」他又說,「以一般技藝的學習而論,一千小時是為入門,要到一萬小時方能稱為專家。」
彭教授的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原來我離終身學習之路是那麼地遠!從那個時候開始,終身學習這件事對我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當我決定接下雙年展的策展任務時,我決定把終身學習當作主議題,而Maker當作副議題。所有受邀參展者必須從事「自造」的工作,他們的「自造」項目必須是與他們目前在工作崗位上被要求所做的事務當中自己尋找出來的。「自造」的範圍不限於2009年以來從美國發起的自造者運動所多數涵蓋的範圍,重要的是自己做這件事。更重要的是參展人必須體現終身學習的精神。
參展人從30多歲一直到接近60歲都有,每一位都必須符合上面的條件。舉最年輕的兩位為例,許喬菲教授過去當過護理師,然後是幼稚園老師,甚至本來要自己開一家幼兒園,但是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愛畫畫,最後決定來個人生大轉彎,從大學部工業設計系開始念起,最後取得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博士學位,目前在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擔任教職。而宋培弘先生在美國求學時唸的是紐約大學理工學院電機與資訊工程系,回到台灣在全世界最大的繪圖晶片公司NVIDIA擔任工程師多年,但是烘咖啡與釀啤酒一直是他最大的興趣,終於在2015年與友人一起創立台灣啤酒頭公司,24節氣啤酒屢獲國際大獎。在這本書中,所有的參展人,都是熱愛生活,對於追求生命的厚度這件事抱著永不停息的態度。
讓我們回到大學這個議題上。過去數十年,不管是政府,社會,企業,還是家長,對於大學該扮演的角色有諸多意見,造成當今台灣的大學已經偏離了傳統上大學所被賦予的責任。如前所述,政府希望大學努力研發新技術,發表國際頂級期刊,為國增光,甚至延攬大學教授成為政府官員。社會希望大學協助政府政策,同時成為社會的良心。企業希望大學把學生訓練好,學用落差要減少,以便學生進入職場時就是即戰力。家長希望學校好好照顧他們的孩子,讓他們順利畢業找到好工作。
但是大學不過就是學者老師與學生聚集的所在。大學除了教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引導學生找尋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打造開闊的心胸來面對未來的難題,以至於全世界。對於教授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因為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支柱,把學生教好,就是穩固社會與前進的最好基石,同時,教授也必須體現「終身學習」這件最重要的事,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味著所謂君子是不能只會一樣東西的,也就是教授不能只會自己的領域知識,既然身為一個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任務,這個任務絕不是單單專業領域可以為功的,不然就不必來當教授,該專心到研究機構去做研究就好了。
與一般展覽不同的是,這次的雙年展,展覽結束後並不是終點。這次雙年展的產出,還包含數支精緻的短影片做為前導宣傳,展覽期間的八場每一場都爆滿的演講,一支超過45分鐘的紀錄片,還有這本專書。
專書中包含參展人的訪談文稿,一字一句都希望可以把參展人的人生精髓道出,也有參展人的自述,還會包含紀錄片的DVD一片。對於一個菜鳥策展人來說,套一句俗話,我已經用盡了「洪荒之力」做到我的認知裡面一個展覽的成果展示所能呈現最好也最完整的地步。
我要感謝成功大學藝術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員,楊斯嵐教授的影片拍攝團隊,李佳樺同學的展場設計與美編,作家黃文輝先生的潤稿,協同策展人宋菁瑄小姐以及所有參展人。沒有他們的協助,不可能有這一次高品質的展覽與成果。
最後,我要捐款感謝贊助這次活動的企業與個人,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如及時雨般,讓一切困難獲得解決。
不過,目前台灣的大學的角色有點混淆,有人認為大學應該把學生訓練好以便就業報效國家,近幾十年來,政府認為大學是作研究的地方,對產業,對社會要有貢獻,但是基於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政府官員裡很多來自大學教授。
我自己覺得這些都過於複雜,也對大學有過多的期待。在我的心目中,大學就是個提供學習機會的地方,雖然大學並非是唯一可以提供學習的地方。
所以當我被委託以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為策展主軸時,沉思了許久,一直到我把主軸,「終身學習」,確認後才答應擔當此一重任。
2008年,參展人之一的政治大學歷史系彭明輝教授有一次對我說,「要求人家終身學習卻自己從來不知道要終身學習的往往就是大學教授。」初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當場反駁,「以我自己而論,我一項在崗位上努力做研究,研讀新的論文,相信多數教授也都會這麼做,你怎能說大學教授不會終身學習呢?」彭教授說,「大學教授是被付了薪水來做這件事的,這本來就是份內之事,跟終身學習何干?所謂終身學習,最基本的是,每十年找一件自己不會的事,從學徒的心態開始至少到了入門的程度。」他又說,「以一般技藝的學習而論,一千小時是為入門,要到一萬小時方能稱為專家。」
彭教授的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原來我離終身學習之路是那麼地遠!從那個時候開始,終身學習這件事對我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當我決定接下雙年展的策展任務時,我決定把終身學習當作主議題,而Maker當作副議題。所有受邀參展者必須從事「自造」的工作,他們的「自造」項目必須是與他們目前在工作崗位上被要求所做的事務當中自己尋找出來的。「自造」的範圍不限於2009年以來從美國發起的自造者運動所多數涵蓋的範圍,重要的是自己做這件事。更重要的是參展人必須體現終身學習的精神。
參展人從30多歲一直到接近60歲都有,每一位都必須符合上面的條件。舉最年輕的兩位為例,許喬菲教授過去當過護理師,然後是幼稚園老師,甚至本來要自己開一家幼兒園,但是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愛畫畫,最後決定來個人生大轉彎,從大學部工業設計系開始念起,最後取得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博士學位,目前在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擔任教職。而宋培弘先生在美國求學時唸的是紐約大學理工學院電機與資訊工程系,回到台灣在全世界最大的繪圖晶片公司NVIDIA擔任工程師多年,但是烘咖啡與釀啤酒一直是他最大的興趣,終於在2015年與友人一起創立台灣啤酒頭公司,24節氣啤酒屢獲國際大獎。在這本書中,所有的參展人,都是熱愛生活,對於追求生命的厚度這件事抱著永不停息的態度。
讓我們回到大學這個議題上。過去數十年,不管是政府,社會,企業,還是家長,對於大學該扮演的角色有諸多意見,造成當今台灣的大學已經偏離了傳統上大學所被賦予的責任。如前所述,政府希望大學努力研發新技術,發表國際頂級期刊,為國增光,甚至延攬大學教授成為政府官員。社會希望大學協助政府政策,同時成為社會的良心。企業希望大學把學生訓練好,學用落差要減少,以便學生進入職場時就是即戰力。家長希望學校好好照顧他們的孩子,讓他們順利畢業找到好工作。
但是大學不過就是學者老師與學生聚集的所在。大學除了教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引導學生找尋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打造開闊的心胸來面對未來的難題,以至於全世界。對於教授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因為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支柱,把學生教好,就是穩固社會與前進的最好基石,同時,教授也必須體現「終身學習」這件最重要的事,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味著所謂君子是不能只會一樣東西的,也就是教授不能只會自己的領域知識,既然身為一個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任務,這個任務絕不是單單專業領域可以為功的,不然就不必來當教授,該專心到研究機構去做研究就好了。
與一般展覽不同的是,這次的雙年展,展覽結束後並不是終點。這次雙年展的產出,還包含數支精緻的短影片做為前導宣傳,展覽期間的八場每一場都爆滿的演講,一支超過45分鐘的紀錄片,還有這本專書。
專書中包含參展人的訪談文稿,一字一句都希望可以把參展人的人生精髓道出,也有參展人的自述,還會包含紀錄片的DVD一片。對於一個菜鳥策展人來說,套一句俗話,我已經用盡了「洪荒之力」做到我的認知裡面一個展覽的成果展示所能呈現最好也最完整的地步。
我要感謝成功大學藝術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員,楊斯嵐教授的影片拍攝團隊,李佳樺同學的展場設計與美編,作家黃文輝先生的潤稿,協同策展人宋菁瑄小姐以及所有參展人。沒有他們的協助,不可能有這一次高品質的展覽與成果。
最後,我要捐款感謝贊助這次活動的企業與個人,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如及時雨般,讓一切困難獲得解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