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如果你願意,讓我為你上一堂課




「有人文素養的人,一但遇上挫折,不會只依本能反應。而會進行反思....」,這是這本書裡的一句話。


  蕭里斯先生為了探究窮人為何貧窮的原因,於是選擇到監獄裡去訪視正在坐牢的窮人,其中一位女囚的一句話,「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沒有下城(Downtown,指的是)商業區那種道德生活!」

  什麼是「下城的道德生活」?她與蕭里斯得出的共同結論是「人文」。於是開啟了將近20年的「克萊蒙人文課程」的「人文講習班」。這個講習班開設的地點從牢房到貧民窟到戰地到沙漠到一般孩子的教室,從美國境內的大都市到阿拉斯加到中南美洲到韓國。人文課程的講師都是知名大學裡相關課程的教授。

  人文課程該包含哪些,在此一故事裡涵蓋了,道德哲學,藝術史,歷史,文學與邏輯學裡的經典作品。這個計畫當然會受到比當初我創辦Program The World,一個大學教授要到偏鄉教學科程度不好的孩子寫程式,更受到質疑。

  「去博物館與美術館看展覽可以免除貧窮嗎?」

   「讀但丁與塞萬提斯的作品可以脫離貧窮嗎?」

   無論如何,這個課程已經經營了這麼久,確實也有很多學生回到學校,到底有多少比例可以從此脫離貧窮,書裡面沒說,我猜想會有一定的比例,畢竟在美國,大學不多的情況下,能半工半讀(這些人當然只能這樣),然後拿到學位,生活自然會有所改善。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為還是有些人繼續在貧窮線下掙扎而說這個課程無用。對Program The World來說,我也清楚,事實上能讓孩子長大後靠程式設計過活的比例應該也不高,能幫一個算一個,同時,Program The World的課程也開始把資訊科技融入到人文學科,如音樂,社會,體育,美勞等領域了。這個容我過一陣子再來說明。

  看到這一個故事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本來我好一陣子以前就想要寫這篇心得,但是卻因為太忙還放下。書躺在沙發邊有一陣子,前幾天一個人在家,工作累了,癱在沙發上聽音樂時,又把書來起來翻一遍,心中卻有另外一個想法。

  若是從西方的科學發展過程來看,科學是從哲學來的,也可以說,照前面對人文課程的定義,今日的科學昌明莫不從人文學科發生的。但是今日的科技進步,幾乎到了失控的地步,是否意味著,從人文學科出發的科學是否已經失去了「人文精神」了呢?

  若如書中所說,「人文」是「下城道德生活」的基礎,那麼到底「下城道德生活」是否是真的就好嗎?即使它可以幫助人脫離貧窮也不見得就是好啊,不是嗎?進一步說,假如學習「人文」是為了脫離貧窮,那這樣子算有「人文」嗎?

  古往今來,最出色的人文學者,或是哲學家,應該不在乎生活上的貧窮,甚至是生死,在乎的一定是其他不容易說明的東西,這也是人文之所以無法被確切定義的原因,但是我相信,所謂的「人文」一定不是這麼簡單的東西,而「下城道德生活」也不見得就是好的。

  甚至,讓我們來看「人文」,以及其產物「科學」是否真的是好的,也許這件事也說不得準。上古時期,沒這麼多哲學,人類互相打打殺殺,加上科學不發達,一場傳染病,人就死了一大堆。不能否認的,「典章制度」是從「人文」來的,而有了制度與科學,人類脫離被老天左右的日子就開始了,於是人口越來越多,其他物種完全無法與人類競爭,物種開始急遽減少,資源開始被大量開採,然後自然開始反撲。

  「人文」是個好東西嗎?寫到這裡,我自己也不知道了。

   讓我用蘇格拉底的一句話作結,

「用學來的知識行善,是邁向幸福的最佳之道」,這中間無關乎貧窮與否。

  從蘇格拉底的話來看,到底什麼是善呢?我這人一向喜歡正面解讀,所以個人覺得「人文」的極致應該是所謂的「道」吧?!否則從我的不太平常的推論,所謂的「人文」不過是把地球推向毀滅的學問而已。是耶,非耶!我想用老子的一段話來作結。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