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李忠憲教授之「中國好棒棒之養套殺德國版」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假如連德國這一個等級的強國都一點辦法也沒有,那麼台灣有辦法在
李老師所說的,「中國能容忍的唯一贏家就是中國」這種可怕的思維模式倖存嗎?
答案應該是悲觀的。
全世界最缺乏的,也最不容易打造的,也是中國最不容易複製的是什麼? 我認為這是台灣要來深切思考的。
在只能中國是唯一的贏家的「戰略模式」下,地球應該會無疑的更快速地進入滅亡的階段。
我知道台灣有很多人覺得不靠過去與中國一起發展會是死路一條,所以積極在為中國的很多策略與作為解釋,但是,以我這個工程師宅宅的淺薄看法,假如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選擇要靠過去中國那邊,台灣只有死得更快而已,所不同的是,這次是一大堆國家跟著台灣一起死。假如覺得要死一起死這種想法沒什麼錯的話,我也是沒意見,反正我一個人也影響不了什麼。
讓我們記得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所發生的一切,民不聊生就是一般現象,那時科技力量不高,災難只會集中在中原地區。如今全球化與科技化的力量會使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再也找不到一處桃花源可以躲藏了。
從歷史來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絕對不是種福氣。讓我們放下一統天下的錯夢吧!
希望中國的有識之士可以覺醒到這是一個多麼嚴重可怕的問題,一起幫忙來踩煞車。

以下是李忠憲教授的貼文。

「中國好棒棒之養套殺德國版」
(德國經濟週刊 15/2017 閲讀筆記,文長慎入!捉到了!德國經濟週刊逢中必反!看完之後覺得台灣只有電子代工、紡織業、石斑魚、虱目魚和後來的IC設計等領域,真的是太幸福了(大誤))
中國在川普的時代就是自由貿易的救星,是重商主義的同義詞,許多德國中小企業都在中國擴大規模,今年三月慕尼黑拜仁足球隊已經在上海開設了辦事處,中國有一億三千多萬的球迷,世界最成功的德國足球隊征服世界成長最快的足球市場:慕尼黑拜仁前進中國。
通常德國中型企業到中國會擴張的非常快,今年三月,慕尼黑拜仁在上海成立辦公室,在青島和深圳成立足球學校。這是一場古老的遊戲,當哪裡有巨大的市場,德國人就會到那裡。中國人也很高興,因為會有巨大的技術轉移。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中國轉向資本主義大概在40年前,現在是一個大出口國,有便宜的工資和廣大的市場。機會稍縱即逝,德國和中國的足球盛宴是最近的例子。尤其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主義,讓中國這個「資本共產主義」的國家得到一個很好的機會,習近平甚至在最近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變戲法地表示「自由貿易是孔子發明的」,在年度人大會議的閉幕典禮上,總理李克強莊嚴的承諾歐洲國家在中國會受到公平的對待。但是好像沒有人聽過什麼叫做自由市場,就在梅克爾要飛往華盛頓去見美國總統川普尋求共識之際,習近平在下午就重複這樣的言論。
我們必須想像這樣真實的世界,美國的億萬富翁讓我們想起保護主義,中國共產黨卻熱衷於世界貿易。德國去年對外貿易總額,中國已經超過美國:1700億歐元 vs 1650億歐元。
但是德國仍然忍受中國不友好的貿易遊戲,在日常運作和交易中,中國籍的裁判和善地對待對手球員的踢腿、吐痰、犯規,和中國式的越位。中國只能容忍一個贏家,「他的名字就叫做中國」,最近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中國製造2025」,這個由中國共產黨所設計促進經濟成長的計劃,國家將投資三千億美金在核心技術上,包括機器人、環保工程、生物化學等等,希望最終趕上已發展國家。當全球對新的白宮主人將摧毁世界經濟的秩序感到害怕之時,由中國所製造出德國公司的災難,幾乎無人察覺。事實顯示:更差的川普他的名字叫做習近平。
「歡迎來被偷」
最近的日子在中國的德國企業領袖最常聽到他們講的三個字眼,養(attracted, angelockt),
套(squeezed, ausgequetscht),
殺((r)eject,(r)ausgeworfen),滿滿的感受就是如此。在幾年前,西門子的前執行長 Heinrich von Pieter 說了一句名言:「不去中國比去中國的風險更大」。幾乎所有德國大集團企業的老闆都非常認同這句話,當時Metro的老闆 Eckhard Cordes 在2010年於上海開了第一家 Media Markt他強調還會再開100家店,他完全不聽其他人對於這個複雜國家給他的建議。今天他的繼任者解決了所有的店,很諷刺地全面撤出中國。
幾年前另外一個例子,德國的汽車工業,嘲笑中國嘗試製造自己的汽車,德國汽車的品質是無與倫比,德國工程師和中國工程師的技術水準有天大的距離,只冒一點點技術被轉移的小風險,沒有道理忽略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中國簡單地利用外國的專家帶著中國的菜鳥一同工作,讓外 國專家出賣德國公司的機密,規定外國可以和中國的企業合資經營,但是中國的企業至少要佔51%的股份。中國的企業已經從他們的對手吸收了很多的專業知識,現在中國幾乎每賣出兩台車有一台就是中資企業的品牌,去年中國企業所賣出的車子比2015年多了超過20%。
專家建議如果外國公司生產中國還沒有能力製造的產品,不要在中國進行投資。北京歐盟商會的負責人 Joerg Wuttke 指出「我們的企業是處於系統性的不利位置」,只有帶來重要技術的德國企業才會在中國受到歡迎。現在響起完全不同的聲音,不再天真,中國對公平競爭的傷害,已經完全不能再忽略了。
以 Knorr 剎車系統公司為例,這個德國火車零件供應商,在七十年代末期鄧小平經濟改革的初期就進入中國,但是投標關鍵基礎設施的案子,還是被以菜鳥對待,零分,是評審候選的最低分,而它的競爭對手卻是最高的十分。
另外一個例子是紡織業巨人 Hugo Boss 也顯得非常無助,中國當地的公司仿冒它的西裝,用完全一模一樣的品牌名稱,中國法院卻判決並不違法,Boss 要用錢買回它自己的品牌。根據三月駐中德國商會的調查,四分之三的德國企業認為這三年來情形完全沒有改善,有三分之一認為情形更加惡化。
中國人甚至直接竊取公司機密的智慧財產權,專利智財權的核准時間完全是隨機的,規則是不公平的,你不得不欽佩他們把中國公司保護的那麼好,德國製藥公司的新藥核准程序都比他們在中國的競爭對手要長得多,而且外國公司只被准許銷售在中國研究發展的新產品,政府強迫所有的公司在中國建立更多的研究發展中心。
「相同的規則,為什麼?」
網路長城的檢查對外國公司來講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外國網站的網頁被打開的速度平均比在中國的網頁慢五倍,這些問題對有些公司,例如軟體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必須依賴這些網頁技術存活。
一個在上海小公司的主管這樣說:從德國進口的食品對中國而言,將要變成全部被懷疑有問題,未來所有的進口食品都必須遵守檢疫的規定,按照國際的標準,只檢查有疑問的肉品,這些檢疫的證書不只昂貴且曠日費時,更要跟官僚體系做無止境的交涉。
主管的公司來自德國下薩克森邦,已經在市郊成立十年,大約有100個員工。一個運作良好的公司,但是當地的環保局已經來干擾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要求公司添購建置新的空氣過濾設備來對抗已知的無害廢氣,否則官員會來做更進一步的徹底檢查,這是一種巧妙的威脅。因為出於恐懼不敢具名,這間公司的老闆說:「我們根本完全不需要空氣過濾設備」,即使在德國也沒有這樣法律規定。對於這樣的小公司購置不需要的昂貴的過濾設備是相當不公平,在距離幾條街相同對手的中國公司,從來沒有聽說要他們購買這些過濾或是防火設備,卻要求我們德國公司每隔10公尺就要有滅火設備。
公平競爭對中國而言不應該是藉口,德國聯邦工業協會理事長說:「德國公司還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利至少十年」,但是長遠看來,建議德國公司趕快再找一個其他的市場遷移。德國駐北京外交官 Michael Clauss 非正式表示,今天中國的策略,就是想要把競爭的對手像德國公司趕出市場。
另外一個例子是德國的風力發電設備廠商,在期待之中,進入這個巨大的帝國,急於能源轉換,想要取代燃煤,中國的高層承諾所有的事情,例如來自漢堡的 Nordex 和再生能源公司 Senvion 非常興奮地進入這個市場,但是非常糟糕地失望收場。
中國行政機關首先強迫德國公司成立跨國合資公司,藉此打開獲取技術的窗口。然後成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破壞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由純中資的公司建立許多巨大的風力農場。在2011年才2012年這兩間風力發電設備公司分別關閉在中國的工廠,今天中資企業佔有的風力發電市場接近百分之百。
同樣的更知名的西門子公司集團,在幾十年前,幫助中國建造第一條從北京到天津的高速鐵路系統,中國政府要求西門子必須邀請德國媒體參加開幕典禮,並且淡化這是德國製造的色彩。在多年竊取技術之後,中國政府的這項擔心已經不復存在。不管是南亞、在遠東甚至在美國,中國販賣輸出他們「自己發展的高速鐵路系統」,這個從德國偷來複製的東西。
這個國家這樣擴展工業的方式是有增無減,在中國的崑山進行產業升級,德商 Bihler 所製造的齒輪模具設備大約是一輛卡車的大小,每分鐘可以製造250個,中國每台洗衣機都要靠它才能運轉,這個來自巴伐利亞,世界領先的品牌公司從2013年就在這個兩百萬人的城市裡面設廠,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會買德國的機器,現在80%的顧客,都只能買中國產品,原因是「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政策,這是「國家組織性的壓迫」。一開始國家會補貼購買這種昂貴的機器,這個機器高達五十萬歐元,Bihler 生意太好以致於所有的訂單都要在兩年之後才可以交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中國的競爭對手,公司老闆完全不用擔心任何事情,他對於中國的公司能夠生產這種機器的能力有很大的懷疑,許多德國的經理人都和他有同樣的想法。德國商會的理事長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想法,這幾年來他一直批評中國對外國廠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但完全沒有獲得改善。尤其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在2025年有70%的核心設備零件,需要由中國生產製造,一切都為了這個目標,根本不可能對此有所改善。
與外國公司合資的企業不再受到歡迎,百分之百中國資金的公司才是政府要扶持的對象。已經有無數德國公司對WTO 投訴中國的案件,這些案件共同的特徵是,短期內中國先投放一些資金在這些公司裡面,目標是竊取這些公司所擁有的技術,這些中國沒有能力發展的技術。
當中國築起一道貿易的城牆,德國還繼續要開放嗎?當這些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承受不公平的對待之際,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方法,同時北京政府在背後支持的中國企業正在歐洲進行大量採購,Kuka 機器人、EEW 能源、Osram 照明只是去年中國採購外國公司長長名單中的三個。根據柏林 Merics 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光在2016年,中國企業在歐盟之內投資超過350億歐元,比前年多了77%,其中110億歐元是在德國投資,針對德國工業的強項,機械、能源和資訊技術。
「逃避是沒有用的」
在此一相同的時間,中國並沒有同樣類似的開放,儘管中國宣示要讓外國銀行和保險部門更容易進入中國,但是安聯和安顧保險公司都需要中國對等合資夥伴,外國公司想要在中國做生意,必須申請各省獨立的執照,相對之下中國本國的保險公司,申請的過程非常迅速,甚至可以申請一張全國的執照,外國公司卻不行。
德國對中國經濟的政策已經響起警報,執政黨的經濟專家 Michael Fuchs 在從事政治生涯之前,是在中國創業的企業家,他要求跟中國要有強硬的協議,「如果中國只允許德國企業在中國擁有49%的股份,德國應該也只允許中國企業在德國擁有49%的股份」,現在的環境看起來執行比較簡單,中國的經濟已經在弱化,事實上重要的經濟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是沒有新經濟推動力的來源。在刺激經濟的同時,這個國家已經到了一個危險的地步,中國的負債總額已經超過國民生產毛額的2.7倍,這樣的趨勢已經造成中國的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德國的政治人物和企業家難道還不知道怎麼跟中國交涉嗎?
做一隻縮頭烏龜並不能改變什麼,幾年前當梅克爾在總理辦公室接見達賴喇嘛的時候,中國政府威脅德國,中國將禁止賓士S級汽車的進口。關起門來,好幾個德國公司的中國總經理向中國的外交部,針對梅克爾的行為表達歉意。這些軟弱的行為其實一點也沒有幫助,中國領導人偷偷地大笑,送技術來還要卑躬屈膝。
合適的強硬是必要的,歐盟的委員會針對外國的投資尤其是背後來自中國政府,有深度的瞭解。WTO前總裁 Pascal Lamy 表示中國對市場的干預還有對外國公司不公平的對待,WTO對中國的制裁事實上是遠遠不足的。
「歐洲完全低估了中國」,在針對中國風險的時候,採取的錯誤的標準。德國聯邦經濟女部長 Brigitte Zypries 在杜塞爾多夫 G20 經濟部長會議上,也說了類似的話,我們想要跟中國擴展夥伴關係,但是要在自由和公平的交易基礎上,德國經濟部已經提出一個更嚴格檢驗中國在德國併購企業的法案,我們想要維持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但是會更嚴格檢驗中國的做法,併購公司一方的母國如果沒有相同的開放市場經濟狀況,我們會有不同的考慮,這是針對不公平競爭下的措施。
在德國總理辦公室強硬的交涉之下,換來中國些許的讓步,原本2020年電動車排除德國製造商的計劃已經有所改變,德國公司可以參與中國市場的銷售。這是德國式貿易談判藝術的勝利嗎?這根本不是事實,即使中國政府強力介入把電動車當成國家政策,中國的汽車製造商仍然無法滿足質量的要求,中國的領導人需要這樣來促進電動車的普及化。
說來說去北京政府再次證明自己才是受益者,一句話做結論:「中國優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