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機考特殊選才報告

上週六最重要的任務是成功大學資訊系的特殊選才乙組,考的是上機實作。因為是第一年舉辦這樣子的考試,我也不敢找應屆高中生來試考,怕有洩題之嫌,所以照一般方式找來的是具備大一中上程度的學生來試考,最後才決定試題難度。原本以為只有一半不到的學生可以完成所有的需求,沒想到,應考14位,到考11位,完成的有7位。也就是題目應該是出得太簡單了,但是其實也就是這些學生的程式設計程度已經在大一學生中的前段班了。不敢出太難的原因之一是怕大家都考不出來來年就沒人願意來了。
有幾位過關的學生沒玩過此次考試的一個套件與樹莓派,考試資訊是一個多月前才公布,只靠過去一個多月的學習就可以有這麼好的掌握度,不簡單,對於軟體需求文件的正確解讀也讓人滿意。我必須要對這些學生的家長與老師致敬,你們真的把孩子教得很好。
根據三位負責面試的老師的回饋,這些學生在應答上,不管是一般問題還是技術性問題,都很有水準,其技術成熟度不僅遠超過目前多數的大一學生,對比於才剛結束不久的研究所入學面試,也都算是在前段班,這讓大家感到很訝異,所以當分數決定後,老師們都繼續留下來討論應該如何盡力輔導這兩位最終會到成大就讀的學生,才不辜負他們過去努力所達到的實力。
顯然,大學教師應該多去了解國教現場的狀況,才不致脫節。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學科與理論在資訊領域還是很重要,但是很有信心不被理論課打倒的學生並非多數,所以,我們內部會討論一個機制來輔導這兩位學生。
另外,在程式專業上,我們也會有討論,看看下學期開始,我們是否可以就開始輔導這幾位學生。
因為正取只有兩位,所以備取是五位,假如我們知道學生素質這麼好,應該要提高正取人數,但是第一年辦,我們心裡其實都有點怕怕的,之後我們應該會跟甲組的特殊選才學生進行交叉比較,來決定明年的人數,如無意外,應該會提高至少一個名額(其實也要長官同意才可以啦!)。
備取同學一來可以等待正取,二來,如果真的沒備上,我建議可以考慮明年申請成大的第一到大四不分系,當然,從現在開始到學測期間,好好準備把學測考好,機會很大。成大的不分系比資訊系分數低,而且有兩個好處,一是大二時可以選擇轉到資訊系,結果相同,二來,可以一直留在不分系,只專注在自己想要持續鑽研的專案,也一樣可以到電資學院找指導教授,提前做比較有挑戰性的題目,這是比一般大學生多出的優勢。
請給我一段時間,我會把這次考試所有的資料都公布,如果時間與經費允許,我會請人錄下線上教學課程,供大家參考,雖然明年的形式一定跟今年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但是對於學習程式設計本身還是有幫助,請大家不要把考試看成是一切。
這是第一年辦,所以要等今年九月份教育部核可才正式啟動考務,時間上很趕。明年不再需要等候,所以很多考試資訊會提前公告,請大家多留意,而且可以確定的是,明年的題目會變難,同樣的,一樣還是C/C++,Python,或者是兩個都會需要,也會用專案的方式來考,但是題目所給的提示以及程式碼會變少,今年主要的是考題上在程式效能與記憶體管理上動了手腳要學生改正,明年會再多考至少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重要技能。
Kun-Ta Chuang 老師在結束考試工作散會前因為這次的考試而對我們說了一個跟比爾蓋茲有關的故事,雖然看起來有點好笑,但是其實感慨很深,希望大家看得懂。我把莊老師的貼文放在一樓處。




大學入學考試算是國家考試,在所有的安排上都需要小心再小心,所以許多單位與學校都不敢太冒進,但是這次我希望冒個小險,畢竟資訊科技是進步超級快的領域,如果在選才與教學上沒有大膽一點的嘗試,如何可以在這個領域為台灣的未來儲備人才呢?
1. 用專案的方式考試,考生面對的是Python程式碼超過千行的考題,而且要讀清楚需求文件後並一一改正。
2. 從硬體裝機,語法錯誤,工具套件不齊全,功能不完整,考題在記憶體與效能上的缺失,到增加指定功能。除了沒有讓學生從零開始之外,涵蓋了初階工程師常會遇到的問題。
3. 最後決定不是從零開始寫,因為現代的專案開發已經很少從零開始,從第零行開始寫是我當學生的那個年代的事了。要學生從零開始在七小時內完成一個千行的專案也是不可能的。
4. 考前公佈所有會用到的軟硬體工具的資料,還前所未見地包含了一份教學影片,並且還選了一個冷門工具,也給予所有考試時需要的資料的網路連結,考驗學生在短時間內自學的能力。
5. 從一開始因為害怕出包而決定關閉網路,到後來,決定擁抱開放的精神,讓學生可以帶書進考場,也可以上網找資料,只屏蔽一些網站以及通訊軟體。我們覺得敢來考的學生應該都具備一定技能,也該有一定的自我期許與驕傲,不屑偷吃步行為。
6. 從一開始的考試說明,考題說明開始錄影,一直到考試結束,超過七小時,以資存證。
7. 考後將擇期公佈所有考試資料以及如何解題。提供後續想要學習者的參考。有興趣的學生不管是去補習也好,自學也罷,讓大家知道未來可能的考試方向。我們相信,一個考生進入考場,面對這樣子的問題,如果可以解決,即使是補習來的,也是真實力,又有何妨呢?
8. 我們也會公布試務準備的 SOP與相關時程。
我認為好好去補習是有可能可以應付這樣子的考試,但是這個考試終究名額有限,而且每年會做不少考題變化,我懷疑有多少補習班會專門開這樣的班。其次是,如果一個高中畢業生,具備解決我們系所提出的這樣子的題目,本身都算是人才了,老實說,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不久應該都可以開始做一些更實務更有挑戰性的專案了,這不僅是用 考試引導教學,更是 考試引導人才培育,畢竟,靠紙筆測驗的方式選材在過去這麼多年來已經證實不是太準確了。事實上,假如紙筆測驗是有效的方法,也不會有那麼多比例的大學生覺得自己選錯系了。
所以我期待這次的備取同學可以考慮用任何辦法來申請成大資訊系,或者用任何方式,如進入不分系或是其他系再轉過來,或者就留在原系但是跨系找我們一起來做有意義的專案,我們都很歡迎。
時代在改變,往更開放的方向邁進,我們其實應該揚棄『篩選』的心態來看待考試這件事,每一個學生都是台灣的寶,但是在所有人對於求學這件事的看法改變之前,用考試來引導人才培育是一個可以進行的實驗,如果我們的高中生都可以儘早因為這樣而找到人生的方向,在進入大學前就有一定的專案實作實力,絕對是提升台灣國力的一個可行的方向。
當然,為了這次的考試所動用的人力物力實在很大,可想而知,這也是目前無法普及的原因。在此,成大資訊系算是拋磚引玉,把所有資料以及運作時程與SOP都公布也是希望讓有意願跟進的學校跳過摸索階段,比我們更成功的執行這一個不算簡單的選材方案,然後以開放的心回饋給我們。


其實我在幾年前就希望入學考試要有上機考這個軌,原以為碩士班會先來,再來才是大學部,所以怎麼考這件事在我的心裡盤了多年也該有個譜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大學部先辦理。
接下來,我講一下成大資訊系的準備過程。
九月份收到許可時,我先做一份計畫書,裡面有要執行的項目以及時間表,先給招生委員會過目。這份計畫書經過至少七八次的修訂。同時,我也擬了一份考題要準備的工作細目給準備來與我一起出題的一起參酌與修改並開始動作設計考題。
十月底是報名開始,這時,其實計畫書已經算是被敲打成形了。
因為怕電腦教室的電腦沒辦法每一部的狀況都一樣(果然不出所料XDD),所以決定此用樹莓派,因為怕4.0版一般人不容易買,所以改採3B版本。因為最多有四十人來考,所以準備了45套。其中包含樹莓派,SD Card,所有的線材,一套約在2700元,所以約耗費12萬元。 最後是11人來考,真的是哭哭!
從九月中開始,聘用一位專職工程師與我配合設計考題。薪資是15萬元。
十月底公布所有軟硬體的規範。十一月中公布所有會用到的軟體工具以及一份教學影片,並公布所需連結以及範例。此時其實考試時需要的所有事務都弄好了,只差在考題難易度調整以及考試流程的實體測試。
十一月中,雇用一位臨時的18歲學過程式設計,程度約在大一學生的中上,進行考試的模擬測試工作,過程完全仿照正式考試當天的狀況,然後根據該生答題狀況調整考題難度。薪資是一萬五千元。
十一月二十日之後,接近考試時,因為知道可能到考的人數為14人,所以安排了九位監考助教,每位監考人員負責兩位考生,一位當作預備。考前三天,花了一天的時間進行流程的run down,並且微調流程以及考核的細節,再加上考試當天一整天的監考。總共工作天為兩天,薪資共約為3萬元。另外需要加上考試當天的行政,網路與電腦教室助教,約六千元。所以共三萬六千元。
考試當天的餐費約為三千元。
此外,當天的考場需要一位教授擔任考場的主持,另外有三位教授擔任口試。這部分是義務的。
我不是管帳的,所以應該有我沒算到的花費,總共的花費應該會在32萬元到36萬元之間。
除了上述人員之外,參與此次工作的系辦工作人員,數位招生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的教授以及系主任,這些的工作量有點難估算,在此略過。
可想而知,這是一個需要全系的支持的工作,外加好多人一起努力付出才作出的整個考試環境的結果。
我必須要感謝教務處的全力支持,系主任的領導,參與審核檢視計畫的教授們,以及在這次的考試計畫當中進進出出不斷對這次的考試貢獻心力的人們。真的只能 謝天 了。
其結果是讓人很開心的,因為我們能確實的看出現在厲害高中生的程度,也覺得這個軌是對的,因為幾位長官都在問,明年是不是要繼續辦,如果願意,名額是不是要增加。
所有經過這次錘鍊過的考試資料都會公佈在網路上,任人取用,希望這次是拋磚引玉,讓大學的入學方式有一個試驗型的好的開端。
這次考試有沒有缺點呢?當然有,我在最後一篇會來說明,以及明年要做的改進方向。


這次的考試著實花了很大的人力與經費,是個寶貴的經驗,只是不知道,其他學校願不願意也來試試看,至少目前看來沒什麼太大的差錯。除了上一篇說得,準備過程要提前,人力與經費要充足,還是有壹些問題我覺得明年如果繼續辦的話,應該要改進的。
1. 原本因為電腦教室的電腦,即使是同一批買進來,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後都會有點差異,所以才改為購買新的樹莓派來當作考試平台,而電腦教室的電腦僅作為提供學生上網查資料以及燒錄用。每一部電腦與樹莓派都在事前經過測試,但是考試當天,還是有學生的電腦有問題,而樹莓派也有一片出狀況,雖說經過更換後,可以照常應試,但是還是算是缺點。情況就是只要需要硬體,狀況就難免。
所以, 我上週特地到微軟去討論這類的考試是否可以用雲端平台來執行,所幸,答案很正面,所以,我應該會在過年後開始進行測試,壓力測試也會在之後進行。
2. 這次的考題出得有點簡單,導致鑑別度不是很夠。所幸,做完全部問題的學生其實都很有實力,面試時對答如流。這個問題在於考題前測時的學生的答題狀況,也就是這七位學生的實力遠超過我們找來的學生。
所以,年後,我應該會試著聯絡壹些在程式設計著墨較多的高中,試著請他們的學生來答題,讓題目的難易度設計更好。 希望有意願參與的高中老師可以主動跟我聯繫
3. 這個軌要收的學生是以專案能力為主,所以考題自然也是專案形式。今年第一次考,因為準備時間太短,為了簡化設計過程,所以只採用Python,也因為Python可以使用的套件很多,比較可能在八小時內把一個不算大的專案做完。
但是,以我個人的經驗,學程式從C/C++開始會比較好,語法嚴謹,版本問題較少,且相對向前相容。先學C/C++的人對於Python不習慣之處多半來自安裝,版本,套件等等問題,但是先學Python的人會對C/C++的學習有較大的障礙。不過,用C/C++要做一個專案需要的時間會比較久,我們又不能把考試弄成兩天的形式,所以明年考慮專案要同時涵蓋這兩種語言, 既然是資訊系的入學考試同時考兩種語言應該不算過分
4. 成功大學目前有跨領域學院(College X),還可能增設計算學院(College of Computing),加上各系(尤其是工程相關)對於具備資訊程式能力的需求,所以各方特殊選才會多考慮程式設計能力,也因此名額實際上比大家想像的要多不少。但是因為全校各系的特殊選才的時間都一樣,導致看來也就資訊系這兩個名額,所以校方在研議是否在八月或是九月就先有類似的考試或是競賽,參加過的學生可以在報考時就擁有類似的實戰紀錄,學生在報名時也可以多一些選擇。
關於這部分,就要舉辦比較有規模的活動,那就應該要用到雲端,這一點我也在上週與微軟的AI中心討論過,看來並不是不可行,但是規模較大,可能在經費上比較難搞一點,要大家一起設法籌畫看看。
這類的選才方式如果可行,選材的準確度提高,那麼類似的做法也歡迎大家來參考。比較瘋狂的想法是,如果這個考試的平台可以安全安穩地架在雲端,那麼可以多校一起來辦,算是個小型的特殊選才聯招,分攤工作,減低大家考務上的負擔,雖然,我目前還不敢想這麼遠。我們系為了怕考試題目被猜中,預計會常常換出題老師,而我因為有點年紀了,也不可能一直做下去,即使有可能,也不會是我退休前可以見到的,暫時還是不去想它。
最後要提的是,通常特殊選才的學生,希望是程式能力高人一等的,但是這樣的學生,理論學科不一定高人一等。而這類的學生是否合適走學術路線也未可知。我們正在做課程改革的討論,也就是比較理論的必修課可能會有以專案實作為主的課程進行方式。其次是,這類厲害的學生的學習應該可以有非線性的安排,我們正在想,如果高三下他們就可以來跟大學部學生一起修課,可以早點畢業去工作,如果要唸研究所,也可以早一點,目的都在減少呆在學校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彎道超車,早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除了近日的研究方面的進展外,這是我時間所剩無多在大學裡工作唯一能從旁協助長官想做的改革了。希望這個改革對台灣的高教能如預期有一點正面貢獻,如果真的沒有,也早一點讓大家認清事實。
這系列報告到此為止。年後將公布此次考試所有準備工作以及考題相關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