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位的大學教授也需要會營運

賈伯斯每次出馬都創造奇蹟,但是這種創造奇蹟的人背後應該是有一個厲害的團隊,所以很多人說,最近這一次蘋果的成功,除了賈伯斯的點子與意志外,最大的功臣是庫克。也許你可以說賈伯斯之後的蘋果不太有創意了,但是,創立PTWA之後的幾年來的辛苦,我越來越認同也不得不承認運營(operation)確實是重要到不行的。
台灣的大學裡充滿了有實力,有點子,有研究實績的教授與研究人員,一點也不比美國差(至少我私下是這麼覺得的啦!),但是當要執行一個大計畫時,最後我們看到的都似乎不是計畫一開始時說的那麼回事。此外從研究很厲害的教授階段一躍而為學校的某層級的管理階層時,同樣會面對類似的問題。
執行一個大型計畫或是管理一間學校,甚至是一個學院,牽涉到的恐怕運營以及商業模式比創意更要是讓前述事情成功的要件。
你會問我,學校是教育機構,哪需要什麼商業模式?假如你把學校的運作需要從外得到經費,也需要有實際有效有益的產出來創造下一筆經費的話,那麼,這不就是廣義一點的商業模式嗎?
公立學校,因為多數經費不必要太努力就可以從政府端得到,所以就不太會有運營的概念,更不用談商業模式了。
在美國,我的電腦裡隨時都要有幾個可以拿得出來的demo ,因為不知道哪一天會有人帶著可能可觀的經費來實驗室找我老闆,而爭取到這個額外經費成為每一個當老闆的,尤其是在私立大學任教的,很重要的事。這就是運營的一個小環節,也是當時還是菜鳥時的我所看到的學校的「商業模式」。
在台灣,執行大型研究計畫常常是需要很多經費的,但是政府機構通常只要計畫書夠好看,計畫結束時是沒有太多人來真正的審視其成果的,通常只要報上論文幾篇,專利幾個,技轉幾家等數字就好,要是碰到認真的委員想看更多細節時,搞到真的沒其他辦法時就只好說,這個計劃培養了多少人才。雖說,這也部分算得上是實話就是。
可是,如果認真去執行這樣子的大型研究計畫,我覺得除了計畫中要完成的項目要努力檢視外,運營,甚至是商業模式是非常需要的。
一個研究做得很好的教授,除非他自己願意花時間跳下來理解運營是什麼(這樣其實不會太好),不然就是要有一個好的運營團隊(最好多數是從有實際經驗的業界來)。如果這個計畫牽涉到計畫的產出是與產品有關的,那麼,在計畫執行階段就該思考商業模式了,畢竟對這樣的計畫來說,self-sustained是最基礎的要求了。
不僅帶領的教授需要拋棄官大學問大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想法,底下的人也要,只有在這種共識下,才會在重要會議時提出不一樣與創新的看法,在計畫運作的過程中,多尊重運營的人的看法。
我期待,台灣的學術界在提出大型計畫時可以有這個思維,雖然我知道很難,所以這也就是我一向主張研究計劃的額度應該多數就是支撐教授做研究與支持學生就好了,也就是一般個別型計畫就好,不要動不動就來個千萬等級的計畫,如果真的有需要,計畫要有運營與商業模式的導入,才不會計畫結束後看不到什麼實際的成果,而多出來的錢,轉到國教,甚至是學前教育就好。
所以當尖叫實驗室最近有幾個可能可以商轉的技術出現時,我就問學生這幾個實際上有關聯的技術要用什麼模式來經營。一般實驗室大概不會去談這個,但是因為尖叫實驗室已經有至少兩位學長曾經創業有成,所以也會刺激我來想這件事,加之我這六七年來,被Program The World這個組織的運作過程中的種種事務把我狠狠的教訓了很多次了,我感到學生在研究過程裡,應該也要刺激他們早日去想這些事了。
這些都跟台灣在世界上的定位與市場有關,帶隊者必須去審視這件事,相對於市場很大,技術已經領先的美國,中國或是其他大國來說,我們要去硬衝這個市場其實並不切合實際。在這件事上,如果真得要做,台灣做為其供應鏈中的一節也許沒什麼不好,要不然,你得另辟路徑。事實上,有太多國家已經很羨慕台灣可以在供應鏈裡了,雖然,台灣也確實需要在他處有人去殺出一條路。
這是 卜令楷 (Linkai Bu) 老師昨天給我的啟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