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一學期的電子電路課怎麼辦?

圖片
#我是來念大學的嗎 ? #還是其實就是再念一次高中而已 。 18歲進入大學,現在的我快60歲了,那時候的大學電機系,電路學是兩學期,電子學是三學期,每一學期有一個學分的實驗,所以加起來是20學分。我的神人同學們學起來無礙,但是我越學越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智障,不然怎麼都聽不太懂。 電路學,英文是Circuit Analysis,上學期的KCL/KVL等等我還可以對付,等到講諾頓與戴維寧等效時我已經有點不太行,我對"等效"這兩個字一直有障礙,不知道什麼叫做等效,等於就等於,什麼等效?是"等到起效"嗎?因為有電容電感,下學期講Phasor(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中文是甚麼?),我就完全投降了。老師說,沒關係,現在先這樣用,以後你修了工程數學後就知道了,天知道,我修了工程數學後還是不知道。正確地說,等到我開始修工程數學時早已經忘了Phasor這個詞了,而Phasor在工數裡所佔的篇幅實在小,要等到我因為要考試,重新同時讀起工程數學與電路學時,才終於知道Phasor的真正原理,不過這是好幾年後的事了。 電子學嘛!又是另外一個苦惱。第一學期講很多半導體的基礎原理與公式,我想這是要給以後會需要了解製程的人,然後進入二極體,接著是雙極性電晶體的基本介紹,到此時還沒有進入電路設計。然後再來介紹場效電晶體,接著是金氧半場效電晶體,還分加強型與空乏型兩種。每一種元件的都有特性曲線,在中學以前,所有的東西都是直線,要不然也是二次曲線這種規律的,但是這些半導體元件的曲線都很怪,一張圖不是只有一條線,而是很多條線,每一條線都有其條件,條件就寫在線的旁邊,每一條線還分區,不同區的特性完全不同。講完所有的元件以及他們的特性曲線,我的腦漿已經沸騰了,然後還沒開始電路分析與設計,眼看我在電路學學到的東西已經要忘光了(沒辦法,當時我的腦袋是金魚腦),已經超過一學期了。終於進入電路分析時,先來大訊號模型分析,然後是小訊號模型分析,天知道一個電路為甚麼要有大訊號與小訊號,不是同一個電路嗎?為甚麼有兩種特性?還是沒有電路設計相關的材料,只有分析再分析,眼看第三學期開始一個月了,接著開始講一些模組電路,但是不知道這些模組要做什麼用,每一個模組要算他的工作狀態往往需要一些"奇技淫巧",換言之就是把解法背下來應付考試。最後總算進入運算放大器,但是最後一學期電...

不管是否家有特殊兒都值得買來看的書

圖片
  #不管是否家有特殊兒都值得買來看的書 我到過溝栗子崙的教會去上課半年多以後, Ruth Young 老師對我說,教會樓上有房間,我累了可以上去睡覺,房間很舒適,我問老師平常哪些人會來睡,她舉了幾個例子,最後說,有時孩子會來這裡睡。一陣子後,我體會到為什麼會有孩子來教會睡一晚的狀況。 等我接觸的類似組織多了,理解這些機構有時有點像是「避難所」,不只是幫孩子上上課而已。2015開始至今,PTWA在寒暑假會安排孩子來營隊,但是時間長達一週的這類營隊,我把它弄得像戰鬥營,每天忙到晚,很多東西要學,但是睡覺的地方就在PTWA現址天主堂裡,可以安心睡覺,吃也很好,會讓他們去逛夜市或是他們沒去過的地方。 慢慢地,我體會到,不是只有孩子,有時大人也需要某種「避難所」。對孩子來說,有人陪,有人教,有東西吃,有舒服的地方睡,安心就好。對大人來說,有時只需要一張桌子,一杯咖啡,也許一點點心,有好聽的音樂,舒適略暗的燈光,獨自一人不必說話,能讓自己暫時擺脫這個世界給他的心帶來的負擔就好。 對很多孩子來說,家不一定舒適安心。但是有時我們也太苛責大人沒把孩子顧好。 對於家中有特殊兒的大人,優勢家庭有的一開始會不承認,但有的會很快接受事實,然後多數會趕緊安排療育。弱勢家庭呢?賺取三餐都很費力了,又沒有足夠的常識來應付,孩子一吵一不對勁,家自然就不一定是個好所在。但是不管是哪類家庭,大人總有心力交瘁的時候,而且往往是每天都要面對。不能說是孩子的錯,但是大人也不一定有錯,或者說,大人孩子都有錯,但是這個錯其實是無奈的,凡人如你我,都無法應付。 今天看了「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這本書,自從經營特教樂塾一年半以後,孩子們的苦我大概能體會,我知道有的大人很可惡,但是多數父母自己也不願意這樣,他們也很苦。 慢慢地,我體悟到我想經營的,不管是特技樂塾,或是音樂案內所,也許都是一種「避難所」,前者給小孩,後者給大人,這大人裡面也包含我自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282 #還在苦惱是否有足夠資源接送孩子們的難題 #PTWA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11月高雄有一場瑞儀光電與PTWA合辦的講座研習資訊在留言處 #大人有時不知道怎麼呼救或拉不下來呼救 BOOKS.COM.TW...

學習歷程與探究實作討論很多

  學習歷程與探究實作討論很多,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好,D選了技職,不知道是否還需要弄這些?我的想像,要把一件事從頭做好需要費不少力氣,也許不到學一項才藝那麼多,但是也需要費心。 不知道如果D把她的學習鋼琴的過程呈現出來,大學教授看不看呢?因為D的老師很用心在啟發她,從曲子的解析到實際的彈奏,到之後的修正討論,我是覺得頗完整的,或者說,D與老爸走過這漫漫長路,應該是血汗累累,想到我已經這麼累了,週五晚上還要載她從台南到嘉義去上課,真是腿軟,所以我老是跟D說是否可以不要學了?D總是回答,你現在還可以送就送,不然別怪我以後不理你!!這應該是「溫馨接送情」的一種吧? 但是想像中,如果一個孩子要走廚師這條路,所以從訂菜單到採買到煮菜到上菜,不知道算不算學習歷程呢?不知道菜單需不需要是,七色拼盤,筍乾蹄膀,鳳梨蝦球,紅蟳米糕,汽鍋鴨,炭烤烏子,清蒸石斑,蠔油干貝,生炒鱔魚,外加甜湯等才算夠格呢? 不過大家就認定我瞎掰好了,也許這兩種學習歷程大學教授都看不上。你問我,那大學教授看什麼呢?我真的不知道,也許當紅的基因編輯會算吧!!不過這樣會不會太過分了。 最後,我想問問,如果學生彈了八年的琴,可以演出蕭邦練習曲全曲,或是真的煮出上面那一大桌可口的菜,然後在學習歷程裡說,自己覺得這些都很失敗,所以我以後不走彈琴的路,以及不走廚師的路,那麼這樣的學習歷程如何?自己說自己已經失敗是可以的嗎? 最後,我在想,如果這兩種都可以夠資格寫在學習歷程裡,那麼不知道高中端需要哪些資源才可以幫學生做到呢?算了,各位打我吧!我今天過忙又睡不著在陪DJ趕作業而頭殼有點故障。 #其實D再沒多久就可以在達到在我的追思禮彈op110的程度了 真的謝謝 吳天泰 老師這麼用心在帶領D。 #這些菜我都用想像的因為我吃素但是好想吃看看啊

老師問,你畢業以後想作什麼?

圖片
  老師問,你畢業以後想作什麼? 我說,作個利害的科學家。 老師說,你也可以考慮當個好老師,不是嗎? 二十五年後,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成為當年我想像中那個利害的學者。不過,我現在是個老師,正在幫學生們蓋舞台。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那麼負責搭舞台也很好啊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可以當自己的羅盤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好類似的故事呀! YOUTUBE.COM 這樣的滋味,真好:人生的弦外知音 人生的選擇不只一種, 找到自己的舞台,成為自己的主角, 這樣的滋味,真好! _ 享譽國際小提琴家 林昭亮 X 《我們與惡的距離》金鐘導演 林君陽 跨界共譜悠揚巨作 一堂跨越數十年的動人課程 #麥當勞 #這樣的滋味真好 #ItFe... 436 Jeffrey Wang、Ming-Derg Lai和其他434人 15則留言 22次分享 讚 留言 分享

二十五年沒吃過肉,也沒煮過葷食

  二十五年沒吃過肉,也沒煮過葷食。昨天把魚肉切碎,起油把蒜頭爆香,放點岩鹽,魚肉下去拌炒一下,加水文火煮一陣子,然後把剛剛備好的稀飯放進去繼續煮,加上點菇,最後把青菜放進去。DJ在晚餐後的餐桌上讀書,遇到不知道的字就隨口答一下,太簡單的字會抱怨他們為甚麼不自己上網查,對於兩小終於願意大聲地把單字念出聲來感到欣慰。煮好的粥燜了十分鐘撒上些許白胡椒後我喚DJ來試一下鹹淡。 DJ說,原來老爸會煮飯啊! 我說,甚麼話,剛剛你們吃的晚餐的(素茄汁)義大利麵不也是我煮的? DJ說,對吼!下次你煮粥的時候可以多煮一點嗎?我們也想吃。 我心裡想,還是不要吧! #一切平安謝謝關心

虛擬音樂會

圖片
  #忽然想到我想看的學習歷程是充滿對犯錯與失敗的檢討與改進 學生,甚至是已經在職場的人常對我說,"別人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再怎麼做也做不過人家!",以及"我們為甚麼不用人家現成的模組就好,為甚麼要自己刻?",還有"吸取別人的經驗這樣就不會犯跟人家同樣的錯誤,可以節省時間"。 陳朝烈 老師與我認識20年了,但是我們都是那種喜歡自己刻的人,只要有一樣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心裡就會覺得怪怪的。我們也認為,這就是台灣在多數地方只能做應用,不能做關鍵技術的原因。做應用比較快可以轉換成現金,做關鍵技術比較難,也比較久。就有人對我說,你看日本人花多少時間開發電漿電視,結果都沒賺到。但是想看看類似的話,"國外疫苗比較快出來又好,為甚麼要自己做?",以及"外國武器又厲害又好,為甚麼要自己做?" AR/AI音樂會的技術,從聲音合成演算法與實做,一直到動畫,整個都是尖叫實驗室與我們的合作夥伴做的,除了Unity3D不是以外,連架設一個簡單的AR音樂家的投射都自己去做鐵架。 我們期待虛擬偶像音樂家有一天可以拉得跟偉大小提琴家謝霖一樣好,而且有自己對於樂譜的解讀。 #手的動作還沒做完但是弓好了 #想聽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嗎 ? #想聽皮亞佐拉的探戈嗎 ? #19歲還在等哪一所大學願意要他的少年的3D動畫作品 請關注虛擬音樂會的確實日期。 YOUTUB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