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

 我20多年前常到法鼓山的時候,那時山上只有兩大幢鐵皮鋼架蓋的組合屋子,一邊是寮房,另一邊是作為包含大殿,餐廳等作用的,還有就是再往上走一點的觀音殿。這個狀態維持一陣子,我去參加終身難忘的短期出家時都還是。那時,其實就在籌劃法鼓山未來的建設了。我初來乍到,聽師父開示之餘,就看哪裡需要我就做什麼事,平常最常做的是打掃環境,擦大殿地板是我最喜歡的工作,在山下時心常感到不安與焦慮,能夠類似千尋那樣子擦著地板時,心裡很平安!

有一次師父在晚上把很多師兄找到觀音殿去,發生甚麼事我不知道,我很資淺,那時的我也不太跟人主動打招呼,尤其是有點怕直接面對師父,所以沒跟過去。前一陣子去看師父的紀錄片時才知道那晚發生什麼事。
法鼓山要怎麼建設,師兄們都有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的情狀下有點傷了和氣。那天夜裡,師父把大家找來,面對這麼多弟子,當場就拜了下去,把師兄們都嚇壞了。哪有師父拜弟子的,不是折煞人嗎?師父說了原委,從此以後,這些意氣之爭就平息了。
轉眼間,20年過了,如今,我自己也常面對一個活動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但是我知道,一來我沒能耐一次把大家找來,二來即使我做跟師父一樣的事也不見得可以平息一切。德性不足,智慧不足,慈悲心也不足故。
要怎麼做才好呢?其實我沒有想太多的。七八年來,我漸漸了解聖嚴師父說過的話,我沒有想過要得到甚麼,沒有一定要做的事,也沒有一定要達到的地步,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邊去。不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以離開。
慢慢地,我心中沒有太多OS。我把自己當作一個系統,什麼需求進來,我就依照自心的反應給予回饋,慢慢地,這個心像是一個還不是很明澈的湖面,或是說是一面帶著霧的鏡子,希望時時拂拭,終有一天能讓來者從我的反饋之中看到來者自己的本心。
有的活動辦得很好,假如上天覺得該停了,停了後我的心中不會有遺憾。有的活動辦不得不夠好,假如上天覺得該繼續做下去,我會努力改進,調和眾人,讓事情做的更好,更有益眾人。
未提供相片說明。
余懷瑾、洪旭亮和其他849人
35則留言
41次分享
留言
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