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實驗室20201125

 #解憂實驗室20201125

從資訊系教書轉到偏鄉教小朋友,然後開始資訊科技與其他跨領域的課程,這不算跨很遠,2017年冒出一個看見家鄉計畫,空拍與家鄉紀錄片教學,2019年開辦第一個科技特教藝塾,眼看2020年底要開辦第二個。
從一開始的2014,朋友說我在浪費時間,一連串下來,說心裡不累是騙人的,因為身體也很累。這麼多的計畫,一次要照顧這麼多人,所以我的托缽次數會越來越多。托缽時我常都要面對疑問,
"不是教程式就好了嗎?"
"你又不是做紀錄片的?"
"你懂特教嗎?"
"為甚麼不把以前做好的事繼續做就好?"
能夠一件接一件,跨度很大的計劃,不是我本事,是眾多朋友老師幫忙,我的功能是托缽,讓大家有糧草可以繼續為台灣做更多的好事。
面對疑問,尤其是講求效能的科技公司,我很難解釋得通,偏偏我認識比較多的是這一領域的。
面對質疑,我確實自己也沒有把握,因為我是科技專業,但也僅止於此。我只知道,如果上天覺得這件事該我來做,就會派給我,然後會讓我在一片艱難的情況下,篳路藍縷,走出一條路來。
不斷有人問我,你為甚麼不拒絕呢?這會把自己累壞的。這時,我總是想到聖嚴師父說的,
"哪個地方需要我,我就到哪邊去!"
50幾歲的師父為了弘法還曾在紐約露宿街頭撿拾超市丟棄的食材,他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我在農禪寺時,看到師父開示時總是神采奕奕,但是下了課,轉到後堂,確實常踉蹌,需要弟子攙扶。我現在總算比較能體會師父的心了。比較起來,我的生活是穩定的,相對幸福的。
所以,當孩子們到了我的面前,我怎能不管呢?
面對質疑,雖然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師父說,"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總是不會錯的。
今年是個多災多變多病之年,但也總算到了年底,希望可以平安度過,明年我想是時候換個托缽方式了,PTWA也是開始位下一步準備的時候了。
明天十點到十一點半解憂實驗室開一下下,冠軍咖啡雖然放超過兩周,應該還可以。
未提供相片說明。
李秉軒、余懷瑾和其他368人
24則留言
7次分享
留言
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