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做不出好聲音的琴嗎?
昨天從過溝回台南的路上,因為所有小朋友都一天就過關了,隔天不必再過去監考,我們一行人都很開心,也有點放鬆。學生趁機問我,「為何幾百年過去了,人類再也做不出比史特拉底發里與瓜內里的小提琴了呢?」 雖然我是外行,但是我真的不認為人類在技術上再也做不出可以媲美阿瑪蒂,史特拉底發里與瓜內里的小提琴了。 首先是木頭。要做好的琴必須有好木頭,先不說氣候問題,好的木頭有一段熟成的階段,這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其次是木頭多半有油脂,這個也需要處理。師父不僅要教徒弟如何處理木頭,最好是幫徒弟存一些好木頭。 還有,一把新作好的琴,其聲音通常會隨著演奏與歲月而變化的,雖然我不知道這些名琴剛做好的時候的聲音如何,但是我也聽說過,製琴師為了讓新琴具備厲害優美的聲音,可以有很多技巧,但是這些新新就很厲害的琴部分在幾年後就衰退了。現代,大家都希望快點成名快點賺錢,如果要十幾二十年後才被認識其工藝,即使知道該怎麼做才可以做出千古名琴,又有多少當代製琴師願意這麼做呢? 從 杜建宏 兄處也學到,在三四百年前,這些當代被認為是名琴的,那時不一定受到喜愛,反而是Stainer琴才被認為是好琴,但是當音樂進入到古典,甚至浪漫樂派,音樂的類型演變,且音樂需要在更大的場所演出,人們需要更強力的琴,所以人們對名琴的標準也改變了。 人的一生短暫,我贊同琴師做出千古名琴,但是也同意作出一把只能有5~10年好聲音的琴。畢竟,我們耳朵聽的是音樂,音樂才是重點,能當場幫助音樂家演奏出好聲音的琴就是好琴,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與借到這些名琴的。 話說回來,奇美博物館真的是我們台灣音樂家的好朋友,願意把琴借給音樂家,也願意借給我們做音樂研究,比賽時,少了這類的琴要得獎還真難。 不過這是我自己的猜測,而且是從古琴的製作推想的,我還是有請 Bruce Tai 老師來解答吧! 後記:由這個談話,我們也談論到過去與現在的學者對於研究與論文態度的不同,再延伸到以需求與績效來訂定研究水平與升等,以及方向上類似的學生服務學習課程的諸般問題與缺失,不過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