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特拉底發里提琴與師徒關係




傳說中,製琴師傅收到一個好徒弟時,會開始幫徒弟存好木頭,有一天徒弟要出去自立門戶時,這些木頭就是師父送給徒弟的禮物,一般來說,這些木頭夠徒弟用個五到十年沒問題,這個傳統代代相傳,技藝與師徒情誼也代代相傳,不知道到今天這個功利社會,這個傳統是否還在?
史特拉底發理是阿瑪蒂的徒弟。史氏大約生於1640,活了94歲的他據說在死前還是繼續在工作,一生後面的60年據說除了買木頭,是不會離家的,而且是一直在工作的。照片裡是一代製琴大師的家,簡簡單單地透天三層樓房。
史氏14歲開始在師父門下學琴,1666年開始,才被允許用自己的名字的標籤。一直在師父的工作室工作到1680年才自立門戶。我想在1666年時,師父應該是已經認可了徒弟的功夫了,可是徒弟並未急著脫離師父的門下,而是在14年後才這麼做,應該是史氏一定覺得自己有不足之處,而非師父覺得這個徒弟太好用,捨不得讓他走。我這人喜歡把事情往善意處想,這是我願意相信的一種理由。
古往今來,一門技藝的傳承殊為不易,早期的德國大學採用的一直是師徒制,到今天,我相信也類似。我自己在唸博士班時,與我的老師的關係也類似師徒制,我一直堅信這種做法是比較好的,即使我們做的是科技領域的研究,而非傳統技藝。
到了今天,台灣的大學比較偏向美國的樣貌,多數是以功利為導向,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變成淡薄,學生是以取得學位為主要目的,對老師的敬重就少了許多,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老師也是用學生幫忙做研究來產出論文以求升等,真心為學生的未來著想的老師不多,所以要出現像古人那樣子的師徒關係,也就難了。
這套唱片的特殊之處是樂團裡的大小提琴都是史氏的作品,之所以會有這場音樂會原因無他,史氏所製作的提琴,不管在數量上與聲音上都冠絕古今,也竟是這是一場相史特拉底發里致敬的音樂會。當初贊助這場音樂會與錄音的雷曼兄弟公司安在,但是音樂與藝術的力量長存。
我翻閱唱片說明,發現裡面的樂器已經有一些輾轉成為奇美博物館的館藏。四月份,尖叫實驗室因為研究的原因,借用的數把小提琴,其中的一把是署名「艾爾曼」(Elman)的史氏小提琴,也被用在上述這場音樂會裡面,過一陣子,研究若是有成,再來公佈始末。
既然這篇是在說師徒,在此我要向我參與這項研究的學生們致謝,沒有他們,這項研究無以致之,我的學生們也正參與一項史無前例的「特殊」研究,對人類了解小提琴音樂的演奏將有特別的貢獻。
最後,感謝台灣傑出的提琴家之一 Edric Chang老師協助錄音,感謝奇美博物館的 鍾岱廷與 杜建宏兩位前輩的協助。
因為這次錄音的聲音很好,一次可能的錄音出版計畫在朋友的贊助下也在醞釀中,敬請期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