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段的迷思
關於台灣最近幾年的焦慮,我有個淺薄的看法。
我們這一代年輕時受的教育就是認真,認份與認命的工作,附帶一條是為了國家。那個時代,真的只要拚一點,隨著時代的潮流,不用想太多,生活不會有問題。
社會一片榮景,股市上萬,年年大幅出超,套句股市的術語,叫做「上升段」。
當社會到達一定的成熟階段,是不可能一直有上升段的,老子不是說,「物壯則老」嗎?不是說,「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嗎?
見過上升段的人大概很難忘記那個隨便做,甚至隨便錯,都有錢賺,有人買的日子。說真格的,那不是你厲害,而是時勢潮流帶著你往上走的。
當台灣不再有上升段時,於是只好轉由到其他地方追求上升段,即使是依附在強國之下亦所不惜。
這樣子的人們,如果早一點進入人家的上升段,多半可以獲得不少利益,一生衣食無虞。有一天回過頭來,當然見到台灣目前不僅是趨於平緩,甚至略為下降這種狀況,會感到不滿,憂慮。
不要忘了,從上升段轉為橫向整理代表的是這個社會到一定成熟的地步了。 還在上升段的國家其實代表的應該是某種整體程度的不成熟。但是前述所說的這群人,因為是利益獲得者,眼中是不容易看到不成熟所造成的問題的那部分。
好比你住在曼哈頓East Side的高級公寓,卻看不到不遠處的哈林區。
當你想用不變的方式追求上升段,只能跟著遷徙。從台灣遷徙到中國,中國有一天貴了不行了,那就換越南,然後非洲,然後呢?
其實沒有然後,因為人活不了那麼久,看不到了。
這時願意回頭看一下自己的家鄉,臺灣嗎?有辦法用慈愛的心來看嗎?有點難,因為這些人的眼裡只有「不變的方法所追求的上升段」。
人生不是自己成功賺到錢就好,不是嗎?
我也是人,所以我也會焦慮。當我看到中國某省要發展機器人教學可以一買就是幾千套樂高機器人,當我看到BBC的板子一出,中國馬上出更強大的相容板子,當我看到中國某些高中實施的竟然是美國頂尖大學採用的某些教學方法與制度,我能不焦慮嗎?
焦慮有用嗎?應該沒有。
不如放下焦慮,想一想除了跟中國,美國,英國等硬拼這些潮流所興的玩意兒,我們還能做什麼?
顯然因為國家規模不同,台灣是沒有辦法走這些大國的路的。但是,我們可以,或者說,願意試著選擇幾條可能的人煙稀少的路,時時修正,安穩過日子嗎?
前面說過,台灣算是相對成熟的社會,所以趨於平緩是正常的。但是長久居於這種平緩,不免變成一灘死水。
「變易」才是道理。
成熟的社會會在一段時間的平緩(或者說是橫向整理)後找到一條新的路,先向下反轉,然後會進入到下一個上升段,不是嗎?
矽谷顯然因為IC設計製造而得名,現在矽谷有多少IC設計製造呢?90年代的.Com是一條老美摸索已久的新路,大概他們知道IC設計製造榮景不久了(真是奇異,IC設計製造事實上還是紅了很久,可是他們卻勇敢地提前轉向了。),.Com最終泡沫了,但是沒死,一小群老美沒放棄努力,所以才有後來2000年之後我們看到的這一切榮景。
矽谷這一波榮景會走到盡頭嗎?我相信會,就如同90年的的泡沫一樣,但是我相信部分老美因為社會結構相對成熟,還是會找到下一條新的路的,時間多寡而已。
不是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嗎?
這樣子的成熟度這世界上沒幾個國家可以辦得到,要不然相對進步的歐盟也不會有「歐豬國」了。台灣確實要在這方面努力。若是努力觀察這些比台灣更成熟的國家,他們的社會是真正的多元(恕我直言,台灣很多方面是假多元),要怎麼做到這點呢?從真心容納多元以及鼓勵多元開始。
我們當然要多了解中國以免出狀況無法應變,但是時時要把台灣拿到中國旁邊來比,不僅不智,更是件危險的事,台灣老是要跟著美國走一樣也一樣不智,只不過美國對台灣不具敵意,而中國則是一天到晚要完成那個「可怕的歷史大業」。無奈的,台灣跟它靠這麼近,我們又這麼在許多方面跟他的依存度這麼高,難怪中國愛把你怎樣就能把你怎樣。長此以往,不想跟它統一,實質上也是統一了。
事實上,跟中國統一的危險是,它終究會進入橫向整理段,因為社會相對不成熟,中國大部分地區與台灣相比也不算,所以如同日本或是現在的台灣,那一天到來之後要反轉向上的時間一定要非常久,台灣要是現在再不改變到那時跟著倒霉應該是免不了的了。
深愛家鄉的我們,看到家鄉的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
寫到這裡,從事程式設計教育的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哪些是人煙稀少的活路呢?
說真的,最近被一些程式設計的「新工具」弄得有一點焦慮,藉此篇文章,暫時放下,過一陣子再來思考新的方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