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研究題目

「感慨萬分之餘隨手寫的這篇其實對研究生來說蠻重要的,歡迎分享」
我在念研究所的時候最煩惱的不是學不會做不出來,而是找不到好題目,那時覺得能做的題目都幾乎被做光了。其實這是礙於自己的眼界太窄,見識不廣。當我的老師幫我找了題目時,開心得不得了,之後我就自己搞定了。
多年後,我體悟到一件事,那就是老師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學生什麼知識,更不是自己很厲害可以把什麼題目都做得出來,而是與學生一起探索的過程。
讓一個學生可以畢業的題目不一定是所謂的好題目,但是如果一個題目可以訓練一個學生以這個當作起點把一件事做得接近完整就是個好的畢業題目。
有的題目是畢了業馬上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是不一定在幾年後還會是個好題目。有的是幾年後才會發酵成好題目。有的則是等來等去等到老了才見這題目被重視。這些都不是一個老師在選題目的時候可以知道的。所以老師選題目最好是訓練學生好好把功夫練好,把眼界打開,題目本身做什麼倒不是最要緊的事。
一個題目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訂出來的,一定是學生與老師慢慢摸索出來的,我自己當年也是如此,我有兩個題目,前一個讓我很悲傷,後一個讓我畢業,都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的學生往往在被動地等老師給他題目,連報論文時都只是照著念,問他問題時都說不知道,希望老師可以跟他說答案,這叫做「學而不思」,非常可惜。其實,這個摸索題目的過程才是最珍貴的,唸研究所時真的不要錯過這個經歷。
現在,我都會問學生,這個論文的技術可以實際運用在哪裡?可以怎麼讓別人願意用?可能可以怎麼收費?可以跟哪個領域結合?這些是當年我的老師所不會問我的,所以我自己摸索了數十年,還是不太高明。我在學生二十來歲就開始問他們這些不是為了要找到一個好答案,因為好答案只會在很多年後他們不斷地自己問自己才可能會出現,在這個階段做老師的只要問就可以了,不必管結果。好的結果讓學生多年後嚐到即可,成功都不會是在老師的。
我今天在學生報論文時就做了一個這樣子的示範。第一位學生報的論文看來會是一個產品,我問她,以他自己要做的方向如何可以在其他面向上取代它?第二位學生報的是一個人家做了近20年的結果,要幹掉他很難,那麼我們如何把它們拉進來幫助我們?
但是這些都只是在刺激他們開始先從怎麼開始準備研究資料這件事而已,目標並不是真的馬上要著手做出什麼好東西,因為假如連準備研究材料都不會,要做到那些事只是妄想。
這些過程是整個實驗室最精華的部分。我的實驗室在類似的論文討論會並非強迫參加,因為我知道有些學生即使坐在那邊也不關心其他人的工作,只是呆坐而已,願意一起來加入討論的總是會自己來。即使我對所有學生說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聽不進去的人還是有,我為他們感到可惜與遺憾。
有時候,會議結束的私下討論才是最精彩的部分,因為那是師生互動密度最高的時候,交換的資訊量也最大,學生那時問的問題才是他最不懂的部分,而我的回應才是針對這個部分的較為全面性的回答。我總是可以不用方程式,以簡單的圖形配合他們已知道數學觀念,把看來複雜的東西說得易懂,而這是我在一般課堂上難以做到的。可惜的是,有的學生在會後就會急著離開,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討論都與自己的研究無關。
覺得外面不管發生什麼,只要是直覺上跟自己的研究沒有直接關聯的話就選擇把自己的思考通道關掉是喪失自己超越的機會。可惜這就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多數大學生與研究生。
我的實驗室經過好幾年的鬆散與缺乏自律,喜見有些同學慢慢體會到這些事的重要以及我的苦心孤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