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赤壁賦,去翻了三國演義
讀了赤壁賦,去翻了三國演義。那是個混亂的年代,就如同戰國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才在諸侯之間來來去去。未久,曹操百萬大軍壓境,而吳加上蜀未滿十萬。 張昭主張投降,但魯肅在會議後,對孫權說,「觀察方才眾人的提議,都是專門誤害將軍的,不足以與他們討論大事。今我魯肅可以奉迎曹操,但將軍是不可以。為什麼這樣説呢?今我魯肅奉迎曹操,曹操定會將我歸返到所屬的鄉土,品評我的名聲及地位,在曹操之下從事一名小官,坐牛車,有隨從,與交遊士大夫,慢慢積累升官,免不了做個州郡。但如果將軍奉迎曹操,他會將你安置在哪裡?希望能夠早點定大計,不要採納衆人的建議。」 # 此段話取自維基百科 後世有議論,如果照張昭的建議,固然孫權會倒霉,但是中原會早日安定,但是這是真的嗎?歷史沒走到那一條路上去,所以很難知道後果。而即使走上這條路,我們都知道後來的晉不是個好朝代。 讀歷史,兩國相對,一強一弱,弱方陣營內主張議和的人士多半是可以因之獲利的一群,而且一開始是主和,後來就主投降了,幾乎沒有例外。當君主,現代其實就是百姓,如果夠明白,這一群人就會失勢,正如張昭的下場。 張昭本來聲名很好,但是經此一事,成了被恥笑的對象。 雖然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但是類似的事件正史之中很多,希望大家多讀歷史,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