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沒目的有意義的事

這是我給餘生定的目標。
我這種人很難願意沒目的去做一件事,小時念書是為了一套音響,大一點是為了上大學進研究所,到大學做研究是為了升等,去偏鄉教程式是為了幫自己找一個生命的出口,讓孩子學程式是希望他們長大後有一份好工作,而「看見家鄉」計畫是讓孩子對家鄉有感情,長大後願意回來幫助家鄉。
所有這些都是帶著特定目的而做的。可是日子久了,我慢慢感到了副作用。
2018年年初,有人問我「看見家鄉」的目的是不是如上面寫的那樣。我回答,剛開始是,現在不是了。我的工作不過是把團隊組起來開始辦教學,孩子拍了紀錄片記錄家鄉,這樣就好,至於他們長大後要不要回來,就讓他們自己決定吧!不想回來也沒關係。
問問題的人既驚訝又疑惑地看著我。我知道,花這麼多錢,動用這麼多人力,一個長達300天的陪伴堅實課程,竟然沒有KPI?竟然無所求?
從那次開始,為了避免質疑,我把這個想法放在心裡,直到「看見家鄉」這本書的作者 Michelle Wang與我在台北中山捷運站地下街的爐鍋咖啡的訪談,我才再次說明一遍。
誠如 Michelle Wang所說,
『參與計劃我一開始有諸多不適應,包含我認為「認同」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擦撞、離開、不適、理解...等等過程中慢慢生長出來的,認同這樣的主題標籤我覺得是成人的觀點;再者,空拍機的視角距離生活有點遠,真的能夠產生對家鄉的理解嗎?家鄉的概念,難道不是在離開之後產生的嗎,孩子都還在這裡,設定家鄉的主題是不是很都會觀點呢?以及其他與學校老師立場不同而產生的摩擦、結構的問題,以及主持計劃的我們,對這些地方一無所知......等等,都使我苦惱或不適。』
一個計畫,總要有個「目的」,不然我想很多人會帶著不解吧?所以小黃老師訂了個主題,「認同」。我仍維持我一貫不帶目的做事的想法。不管如何,經過了300天後,總會有壹些好的種子深深埋在孩子們的心裡吧!至於以後會有什麼用,就隨緣吧!
我相信,這麼有意義的事總會帶出其他有意義的事,而這個不知道會有什麼意義的事應該是二十或三十年後才會出現的吧!那時我應該不在了,現在有時間去想這個,不如來想下一件「沒目的有意義」的事來做吧!
Michelle Wang在踏遍六所學校後,寫下了這段話:
『孩子們的認知是體感的、微觀的,如果要說出什麼認同不認同,也許言之過早,或者其實不必要用這個語言,但是跟孩子以及參與計劃的大人們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都帶著自己的方法進來,並且互相分享:小孩將他們的視角與身體感受分享給(忘記身體感受的)大人,大人將自己的踏查經驗與方法分享給小孩,不相互強迫與要求,各自認識自身觀點的限制,讓給彼此一個空間能慢慢建立自己的意義與方法。』
在這300天之中,參與這個課程的大人們慢慢找到心中的那個小孩,這個穿越時空的通道是這麼來的。
『初參與計劃的不適應,在認識小孩們的那一刻消解了一半以上。跟小孩聊天超有趣的,雖然他們會因為生疏而不太想理我、很多東西說不太上來、或者聽懂問題了故意不要回答,雖然阿姨我一開始沒有抓到跟小孩問問題的要領(我覺得以後要找廚房阿姨一起陪我訪談),但是他們吐出的任何字句都能打開通往異世界的破口;最後將小孩們片段式的答案拼湊起來的過程,更是非常有趣又好玩,完全超越我過去五年的任何經驗,因為阿姨我離開童年太久了,我的童年跟你的童年也不一樣,我們真的是能說人話的不同生物呢。』
Michelle Wang溫暖無比的文字讓我在讀完對我的訪談文章後,感動得無以復加。是那麼貼切把我的心裡想的表達出來,接著我慢慢讀完整本近100頁的書,這是一本將近100位師生在這300天以來的美麗生命紀錄。
一個我沒有設定目的的計畫帶出一份美麗的成果,人生真的是無法預測的。既然無法預測那麼乾脆以後都不必去設定什麼目的吧!反正即使會發生什麼,多半都不會是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
這個寒假,如同過往,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要繼續忙碌於我們的課程,所以正在積極準備之中。等寒假過後會開放申請,如果有足夠的數量,會去印製寄給大家。
謹以這篇感想送給關注台灣,關注家鄉,關注家鄉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的每一個朋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