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比較爛,歐洲也沒有比較高尚
這次的候選人辯論與政見會,我很不滿意,教育方面的政策少到幾乎聽不見。國家最重要的事連唬爛一下都不願意。
唸了一點書的人如我等都自以為是,看了人家的貼文,覺得候選人講的話都該查核看看是否屬實,所以沒想太多就轉貼,如果想多一點,會想進一步去看負責核實的人又是誰。但是今天一整天在外面忙,等到稍閒看了一下臉書時,覺得引起那種氛圍那不是我的本意,所以把轉貼文給刪了。
我講一個故事。
20多年前我投稿一篇論文到一個頂級期刊。那是個可以revise三四次的年代,審稿速度與來回很慢。那篇論文算是對某一個方法的大幅改進,我寫的不算客氣,因為那個外國團隊把同一個題目炒太多篇了,年輕氣盛的我很看不慣這種做法。三個審稿人,其中兩位都接受了,偏偏第三個審稿人意見很多。大家知道的,投稿者對審稿人的意見是不敢違背的,但是不管我們補了多少實驗,從第一次到第四次,歷時近三年,這位每次都是reject,另兩位每次都是無意見accept,搞得我都想放棄了。最後我收到一封信,我本來連看都不想看,但是那個年代,一篇transaction對一個小教授還是無比重要,拆開一看,原來是AE親自寫的說是論文已被接受的信。
好一陣子後,我又收到這位AE寄給我的信,他對我說,原來第三位審稿人就是我比較的對象,他後來仔細看過整個過程,發現那樣實在很過分,所以他動用AE的職權直接接受了我的論文。我不清楚現在的期刊審查AE是否還有這樣處理的權限。我也不知道像那樣願意仔細查核的AE多不多。
因為我知道是哪一個團隊的,那個團隊的老師(或是我們說的大老闆)我也認識,有一次在一次國際會議裡碰面,我向他提到這件事,他很訝異,並說,他因為事務繁忙,論文應該是轉給他的博後審的,並向我致歉。沒幾年,我的朋友過世,而那個團隊在那之後依然如故。從此,那個團隊我連看不起都懶。
後來,我跟我的法國朋友想提一個歐盟計畫,去翻了過去通過的計畫,赫然發現在音訊方面幾乎都是這個團隊所提,而這個團隊確實在大大小小相關的期刊與會議發表了無數相關議題的冷飯論文。
年輕的時候,我讀過幾篇重量級論文,對於學術論文的發表與整個審稿程序是敬重無比的,經此一事,且後來也看多了,對於研究的成果要如何發表,我的看法已然不同,只是,看法不同的我自然是不合台灣的時宜的。
經此一事,我算是比較清楚,台灣沒有比較爛,歐洲也沒有比較高尚。當論文被拿來當作令箭時,這就是我們會見到的狀況了。
要不要核實負責核實的人呢?我認為是必要的。
太多的操弄讓我著實怕了,所以會覺得核實候選人的說法是個好主意,但是轉貼時卻沒想到更深一層。
對於不同方的對抗,我本沒有辦法。今天的一場會議,我想到了一個說法,或者說是解方。雖然,不一定管用。當會議進行到最後,與會人忽然問了我一個問題,「蘇老師,你覺得你比較像什麼人?」我想了一下,回答道,「應該是鳴人吧!那個吊車尾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