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時讓悲傷也終結吧!

去年在中研院的會議結束後的聊天時間,我問來自東京的Goto教授,「在日本,還有多少人會聽演歌呢?」
小我大約六七歲的Goto桑說已經很少了,連他都不會聽了。但是近六十歲的我開始會欣賞這樣子的唱法。幾十年前的歌的歌詞寫得還真是優美啊!
說真的,日語唱起歌來蠻好聽的,演歌一般初聽會覺得有些做作,但是我覺得這是個偏見。我喜歡國劇,那是因為小時候陪著阿公看國劇。長大以後接觸古典音樂,也愛聽西洋人唱歌仔戲。事實上,我也聽「身騎白馬」的,但是為什麼就這麼晚才能聽演歌呢?
這個年代,DJ聽的歌有一個很大的比例是Rap,我真的是聽不慣。相比之下,我喜歡韻多聲少的曲子,但是Rap這種連聲多韻少都稱不上,應該說連韻都沒有。說來說去還是我的偏見吧!
以古琴來說,我喜歡長門怨與平沙落雁遠大過流水,也是前二者曲韻悠長而後者則聲響太多的原因吧。
神奇的是這些在我幼年,甚至是遠在我出生之前所誕生的音樂能緊緊抓住我的耳朵以及我的心。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希望這樣的音樂就在我的耳邊響著。
據說,西方的古典音樂佔整個西方音樂市場已經不到3%,過去是唱片公司捧著合約拜託音樂家來錄音,現在則是音樂家捧著錢拜託唱片公司幫他出版。
聽多了國民樂派,浪漫樂派,古典樂派,我的心慢慢地往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倒過去,就好像二十年前開始學古琴聽古琴,近日開始聽演歌一樣。
古時候的人演奏古提琴很少用到揉弦,大量揉弦是後來的事,多年前,聽沒有揉弦的提琴會覺得單調,但是這幾年我越發喜歡揉弦很少的演奏,尤其是古大提琴。
假如古典音樂的市佔只剩3%,那麼這些比巴哈徫瓦第還早的音樂應該是連0.3%都不到吧?
知道日本演歌,巴洛克,甚至文藝復興時期古樂的人應該會慢慢絕種。
我沒有悲嘆這些的理由,時代過去就過去了。只不過,人家說,過了這村,就沒了這店了。
我是個不合時宜的人,想垂死掙扎一下。
2020這一年開始,我想來幫音樂家錄音。我想為有古大提琴的古樂做一點事。
別問我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快60的人就不要跟年輕人談人生意義了。不是說,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嗎?
「照片取自網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