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我想經營的,不管是特技樂塾,或是音樂案內所,也許都是一種「避難所」,前者給小孩,後者給大人,這大人裡面也包含我自己。

  我到過溝栗子崙的教會去上課半年多以後, Ruth Young 老師對我說,教會樓上有房間,我累了可以上去睡覺,房間很舒適,我問老師平常哪些人會來睡,她舉了幾個例子,最後說,有時孩子會來這裡睡。一陣子後,我體會到為什麼會有孩子來教會睡一晚的狀況。 等我接觸的類似組織多了,理解這些機構有時有點像是「避難所」,不只是幫孩子上上課而已。2015開始至今,PTWA在寒暑假會安排孩子來營隊,但是時間長達一週的這類營隊,我把它弄得像戰鬥營,每天忙到晚,很多東西要學,但是睡覺的地方就在PTWA現址天主堂裡,可以安心睡覺,吃也很好,會讓他們去逛夜市或是他們沒去過的地方。 慢慢地,我體會到,不是只有孩子,有時大人也需要某種「避難所」。對孩子來說,有人陪,有人教,有東西吃,有舒服的地方睡,安心就好。對大人來說,有時只需要一張桌子,一杯咖啡,也許一點點心,有好聽的音樂,舒適略暗的燈光,獨自一人不必說話,能讓自己暫時擺脫這個世界給他的心帶來的負擔就好。 對很多孩子來說,家不一定舒適安心。但是有時我們也太苛責大人沒把孩子顧好。 對於家中有特殊兒的大人,優勢家庭有的一開始會不承認,但有的會很快接受事實,然後多數會趕緊安排療育。弱勢家庭呢?賺取三餐都很費力了,又沒有足夠的常識來應付,孩子一吵一不對勁,家自然就不一定是個好所在。但是不管是哪類家庭,大人總有心力交瘁的時候,而且往往是每天都要面對。往往不是孩子的錯,但是大人也不一定有錯,或者說,大人孩子都有錯,但是這個錯其實是無奈的,凡人如你我,都無法應付。 今天看了「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這本書,自從經營特教樂塾一年半以後,孩子們的苦我大概能體會,我知道有的大人很可惡,但是多數父母自己也不願意這樣,他們也很苦。 慢慢地,我體悟到我想經營的,不管是特技樂塾,或是音樂案內所,也許都是一種「避難所」,前者給小孩,後者給大人,這大人裡面也包含我自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282 #還在苦惱是否有足夠資源接送孩子們的難題 #PTWA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11月高雄有一場瑞儀光電與PTWA合辦的講座研習資訊在留言處 #大人有時不知道怎麼呼救或拉不下來呼救

對於弱勢,更有甚者,來自弱勢家庭的「特殊生」的「非正規」教育是義不容辭的。

圖片
  「Sir Ken對「非正規」教育與人生深刻的關懷,為ADHD等「所謂」弱勢或小眾鏗鏘有力的發聲,或許出自他患有先天疾病(後來與他助理見面時得知)的感同身受,與作為當事者的義不容辭。」 教育有沒有崩壞?這個不是我可以斷言的,但是對於弱勢,更有甚者,來自弱勢家庭的「特殊生」的「非正規」教育是義不容辭的。 李秉軒 余懷瑾 Emily Lin 洪旭亮 ,我們正在做對的事,不管人家能不能理解。 MEDIUM.COM 面對教育的崩壞,學生能做什麼?《讓天賦自由》作者 Sir Ken Robinson回答17歲的我:保有清醒的覺知

爵士咖啡店的書

圖片
  對於日本的爵士咖啡店,我有一種嚮往,這樣的店,不僅是唱片很多,音響更是精彩,很大的比例會是JBL,日本人真的是對這個品牌有著非常的[執念],我的那篇短小說大約就是以這個為背景,也可以說是本書的推薦文,用九千多字來推薦一本書實在有點過頭,不過小阿聞本來就常做這事。 類似的爵士咖啡店就是我退休後想要開的店,一來,我的唱片夠多,二來,我的音響有Altec,也有JBL,更有我自製的,有看我的小說的人就知道,這兩個品牌其實都出自James之手,而很多店老闆也會買零件回來自製,多數是喇叭,少數是擴大機。 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勸阻我,他們說,在台灣,這種店不會有客人的。會到這種空間的人對音樂與音響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執著,在店老闆播放唱片時是不准說話的,那種認真讓人來這裡不是來放鬆享受的,而是來學習的。 除了這樣子的服務,我比這些老闆能多做的還有教學,也就是喇叭與擴大機的設計,製作與調音。解憂實驗室也就以此為藍本偶而星期四上午對外開放。 我原以為這樣子應該夠吸引人了,可惜,不管我如何端出更多的菜色,我'持續被勸阻。 Doc Eye 對我說,這就是台灣在文化上的不如,也因此你把日本可以存活的店搬到台灣來現階段是行不通的。 這文化也許是一種執念,讓日本人在很多方面可以做得比其他國家的人都好,但是也因為這樣的執念,日本人有時比較壓抑,不是太快樂。 無論如何,只要有人願意幫我解決場地的問題,我還是希望能開一家店,我想,台灣還是需要有一小部分人有這種精神,也就是多元,可以把很多事做得更好。 誠意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作者為此不知道要到這些店多少次,我知道很多類似的店老闆是不給拍照訪談的。這本書的另一個訊息是讓台灣聽音樂玩音響的人知道,多數時候,不是演奏一定要[絕對]好,聲音一定要[絕對]飛天遁地才可以,我們是從音樂與音響的修煉來增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講究絕對的好壞跟一味講信價比一樣無趣,也無聊。 不少人看到器材低廉就會別過頭去,例如下圖中的Technics SL1200,這是所謂的DJ盤,很難入台灣發燒友的法眼,卻也是我在家使用的主力盤。在這樣的爵士咖啡空間有著難以理解的扭曲力場,但是也只有你的天線對了才可以收到訊號。 +3 223 余懷瑾、Jeffrey Wang和其他221人 45則留言 3次分享 讚 留言 分享

我最喜歡的擴大機是哪一部,我大概會想五分鐘然後回答你是Naim Nait,當時號稱小精靈。第一代Nait輸出功率只有15瓦,第二代不過20瓦。

圖片
  如果你問我,我最喜歡的擴大機是哪一部,我大概會想五分鐘然後回答你是Naim Nait,當時號稱小精靈。第一代Nait輸出功率只有15瓦,第二代不過20瓦。 大概就便當盒大小,沒辦法飛天遁地,能推的喇叭有限,但最重要的是這是個可以讓人安心聽音樂的機器.我尤其喜歡他的低調優雅的外觀設計,這是其他廠商模仿不來的,也是成為我最喜歡的原因。雖說,以目前全音域單體效率比較高的情況下,應用範圍比上世紀80年代第一代推出時又高了不少。 我自己教電路多年,其實實戰經驗並不多,除了自己要用的機器會不顧成本堆疊元件,但是像Nait這樣子的商品的設計恐怕開發難度要高出數倍。自己要用的機器只做一部可以不顧成本體積重量與熱度,但是無論如何做不到如此簡潔優雅,一個電路能動是一回事,但是做到這種地步是需要經過非常多的考量,也就是trade off,這是我從沒做過的事,過去我所做的都是傾力之作。 因為被迫接下電子電路導論與實驗這門課,我想與其用人家設計好的模組也許該從一個電晶體開始兜然後把整個電路弄完整才對,其實這卻是我過去沒做過的事,開始設計課程後,才知道把人家的模組買來兜讓我對為何最底層的原件數值設定會不夠清楚。線性擴大機的線路大概就那些,可是針對自己的規格把所有的元件值都設對還是需要花不少時間,過去的暑假,在百忙中把這學期要用的電路都做了一遍,但是說真的,也只是能動,失真等規格很好,但是開機沒多久就燙到不能摸,用電扇來吹都還不太行,要如同Nait那樣,真的是還差很遠。 這就是學校裡教授能教的限度了,因為只有少數教授做過產品,所以多數我們做的東西才會又大又重又燙又貴,至於要做到產品,多半還是要到外面去學。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學用落差了。 弄到目前的狀態後,我實在佩服那些能把實驗室的東西做成這麼棒的產品的工程師。這學期的課,我會好好向學生說明自己的能耐也只到這裏,老師不是萬能全知,還是要靠自己才是,畢竟台灣還是要多做好產品才是,這就靠他們了。 350 Jeffrey Wang、李秉軒和其他348人 40則留言 16次分享 讚 留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