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數的書我會一讀再讀,「爵士喫茶案內所」是其中一本,原因是這其中包含了我的幼時夢想。
只有少數的書我會一讀再讀,「爵士喫茶案內所」是其中一本,原因是這其中包含了我的幼時夢想。
Chigusa是吉田桑在1933年所創立的爵士喫茶,他說這是「一家聆聽聲音的商店」,以聲音為販賣商品,而且是只能在這家店聽,在功利現實社會,難以想像有人會買無法帶走的東西,每次想聽都必須回到店裡才行。這個商店除了播放爵士樂唱片,也舉辦現場演奏,慢慢地,先是日本的樂手以在這裡演奏為榮,然後是外國的樂手也是。在創辦人過世後,一直在經營著,2007年因故關閉,但是這是一個不管從哪個角度都是無匹的地方,2012年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重新開幕,除了有一位企劃人外,多是志工來維持實際運營。
日本可以說是西化最深的國家,但是也是對本土文化保留最不遺餘力的國家,更是把東西方文化以及最新的趨勢混搭最厲害的國家,幾十年前我看日本卡通長大,時至今日,日本動漫仍然是我的最愛,從科學小飛俠,到宇宙戰艦,到Akira,到現在。不僅是動漫厲害,搭配動漫的音樂一樣讚,上述的Akira,攻殼,以至於溫馨的宮崎駿的都很棒,毫無意外地,虛擬偶像初音未來也從日本開始。
誠然,日本社會有其極壓抑的一面,有時甚至讓我覺得不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被壓抑的人居住,但是日本卻是我很喜歡造訪的國家。如果有什麼特別因素,大概就是文化吧!
Chigusa之所以對我更具吸引力的原因無疑是「聲音」,這家店在日本的音響工業起飛並且大量進口美國古典的音響元件後,以日本自製的擴大機(一直維修所以工作至今)混合搭配日製美製的喇叭單元,與一般來說不是完全JBL就是Altec為多數的店不同,創造出自己的聲音,正好證明了上上段我對日本在文化上的特色的描述。
如果把最近我與朋友一起在開發的擴大機算進來,解憂實驗室就如同Chigusa在台灣某個程度的再生(現場演出這件事看看在我退休後有沒有財力可以辦到,以及是不是可以像是Chigusa一樣由志工一起來運作),如果要批評我說是Clone也行,但是我在開始做這一些事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有Chigusa,甚至是還不知道日本有這類的爵士喫茶店文化。之所以會做這件事完全是從我的心裡發起對聲音與音樂的熱愛,我想,可以把我近年來對於AI/AR音樂技術的研究也包進來看那就更可以說明我的痴迷了。另一個證明Chigusa與解憂實驗室的相似處是我們都用上了不貴的Technics SP25直趨黑膠唱盤。
也許是我們這種人不管是出生在哪一個國家,骨子裏都透著類似的基因。號角,JBL/Altec,真空管,黑膠是我們這種人特有的雙螺旋,尤其是把那麼大的號角放在離座位不到三公尺大力地播放這件事。
台灣是個奇特的地方,如果要說民族混合,大概只比美國差一點,而台灣從極權專政過渡到民主最後安然無恙的過程更是絕無僅有,老美一天到晚要把人家極權改成民主,但是似乎也只有台灣是成功的,而且這個成功把台灣變成防疫與半導體的典範。如果不是西邊有個老是虎視眈眈無日不想侵略台灣的國家的話,就真的是讚到爽到一個不行。
不要說文化上台灣膚淺,有人對張愛玲說,她的書在中國一定可以紅翻天,事實上卻是在台灣大賣起來。我自己學習古琴,深知很多好東西是保留在台灣的。也許是2000年以後的十幾年期間,台灣的經濟沒那麼好了,有規模與深度的製作少了,連帶對以前保留的好東西的發揚與變革,如古琴,都保守了起來。
誠然,類似美國與中國那種動不動就是幾十億的製作我們是做不來的,也沒韓國那種跟你拼到底魚死網破的狠勁,但是很多文化上的東西不是需要花大錢的,像爵士喫茶,像古琴,像很多數也數不盡的好東西。
沒有人會去比較Chigusa的音響是否是世界第一(台灣音響迷會做的事),而他的唱片數量也不算很多(台灣人也喜歡比版本),幾千片而已(真的比我少),但是這樣的地方之所以吸引人的是人以及一種奇特的氛圍。套一句日本的術語,叫做「結界」,一旦進入到這個結界就在難以割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