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發不管是什麼平台,還是模擬器,開發者都必須是很深入了解其技術

 最近參與成大運算學院(SOC-School of Computing)的內部討論,這雖是成大的創舉,但是在國外這樣的機制其實已行之多年,但是我們都在想,到底台灣的環境與台灣人的心態能不能讓SOC成功運作呢?我說的成功運作不是只有有經費以及招生順利,而是真正讓他像國外類似的校內機構運作,對台灣多年來務虛不務實(這也是台大 洪士灝老師常說的台灣的問題 )的習慣作出改變。

討論SOC課程的建立時,我問了一個問題(當然也是問我自己),台灣的研究單位時常會說自己建立了XX平台,這裡指的是工程上所用的平台,但是哪些是真正有影響力的呢?
以一個資訊領域但是做數位IC設計的人來說,不管是中階如Synopsys或是Candence的模擬器,高階如電子系統層工具如CoWare或是過去在開發手機上很重要QEMU,還是低階的偏類比的SPICE,我們都是用外國的。
純資訊的部分,作業系統如linux,或是嵌入式的小作業系統如FreeRTOS,還是手機用的android,伺服器用的Apache,也都是外國的。
假如我們想做機器人,但是ROS(Robot OS)是Stanford開始的,以及機器人的模擬器(simulator)如Gazebo/Webots等也都是外國的。
假如我們想做無人車,MIT的課程用的是Tesla的模擬器,而開源的也有Udacity的模擬器,同樣都不是我們做的。
以我現在做的Audio來看,開源的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Reaper以及標準的VSTi plug-in,也都是外國的,連怎麼開發一個VSTi插件的教學都沒有台灣自己做的。
現在的AI,我們用的如Tensorflow, sklearn, pytorch也是。
在電子資訊領域,我們都知道平台技術與模擬器等等有多重要,沒有這些東西,多數的東西要不是做不出來,不然就是要做很久,很費力,多數會類似土法煉鋼。
很多人會說,反正有人做了,有現成的了,有開源的了,甚至有人說,這些不是重點。問題是,即使開源,我們有多少人願意去深挖,了解,改進,並進一步開發出自己要用的呢?
還是,如同過去,我們等人家做好再拿來用?
我們都知道,要開發不管是什麼平台,還是模擬器,開發者都必須是很深入了解其技術,而且知道怎麼整合多種技術,如果只是會用,那麼距離真正的技術恐怕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國內目前多數是只會用而已。假如我們談運算與AI,卻連一個好的且實用的整合平台或是模擬器都開發不出來,怎麼說得過去?
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少有學界與業界能做到這件事呢?我試著寫幾項原因當作起頭。
1. 我們做的都是片段技術。
2. 沒有整合能力。
3. 對於完整系統所需的技術不夠了解。
4. 沒有團隊合作。
5. 做這件事沒有credit。
6. 對這類技術有誤解。
......................
我期待,台灣不管哪一個「界」,在這件事上做點東西出來吧!不然,護國神山還是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掐著的,何況其他領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