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資工選必修的課程與我的看法
我上訊號與系統多年,這是門進入不管是音訊,視訊,通訊等的基礎入門課程,但越到後來,我發現我需要花時間上一點拉普拉斯,然後後來要多上一點微分方程,後來發現微積分也要上一點,等到工程數學一再被提及很多資訊系已經變選修,或甚至在選修課中消失,然後終於在本系也變成選修後,我看破停掉訊號與系統這門課,原因如上。
我念大學部時,工數都還會上到傅利葉,但是如今的我不想老是提當年了,時代變了。後來聽說離散數學也在資訊系變成選修,我沒話說了,連離散都是選修,那我這個算邊緣的課程的就不必叫叫叫了。
然後不少資訊系連數位電子學,邏輯設計也開始變選修或甚至不久後會消失時,我慶幸我已經沒在做硬體設計研究了。不過還好本系這個課還在,我這老頭總算還有課可以上,資訊系學生大概不需要知道邏輯閘的底層是怎麼來的,那是電機系的事,我想,該給同學找一下樂子,本來想該給他們玩真空管的,後來想想還是不要生事,一來零件貴,二來怕把學生電得哀哀叫後被投訴,所以改教電晶體。我想了一下就把741裡面幾個常用的基本電路模組分開來教,然後把運算放大器的線性放大與濾波應用也講一講。我不期待一學期的課學生可以算得太好,遑論設計,所以打算示範幾個電路怎麼算,然後稍微改一下照著考究好,其他超過三個電晶體的的就請學生用模擬器就好,反正我現在用筆來算也要算個昏天黑地,何況考試只有兩小時。
至於真的有興趣的,我開放一些名額讓他們自己真的把電路接起來,還可以自己用,條件是零件要自己買,幾百塊而已,測試一下真心。
說這個其實是在說,時代變了,我自己覺得不管是,類比電路,數位電子,邏輯設計,微積分,工程數學,離散數學,訊號與系統,甚至是偏微分,都重要得緊,但是那也只是對我個人來說重要而已,時代在往前,尤其是連影像處理的大師的門下也不得不向AI靠攏,我懷疑我年輕時那兩大本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的諸般方法現在是否還有人用?
我常說我是Old School,今天學生還在說他很佩服當年Adaline的作者,我恰恰向他請教過,但是今天在做研究時,我還是希望從和聲,對位等等出發,好好從符號,文字,文法開始去訂下方向與方法,以至於框架與loss函數。
不合時宜的我難以追陪新進。也因此不時萌生退意,我只知道老實作研究但是開始不確定這麼辛苦從根本做是否還是對的,其實更多的是,當學生連很基礎的課程內容都不知道時,我得倒回去教,然後本課程該教的其實都教不到甚麼,甚為無力,或者,我也該[新進]一下才是。
這學期的研究所的課程,本來要講
Julius Smith
的Spectral Audio Signal Processing的內容, 後來還是決定從Math of DFT開始講起比較保險,上課過程還一度在想這些在十年後是否還被需要呢?隨著當代,選好模型與參數,資料進去,答案就出來,這是我上學期上機器學習時學生對AI的印象與需求,也不知道這樣子的印象是哪來的?
以下是
洪士灝
老師的文章。---------------------------------------
將某些必修課改為選修,意味著某些進階課程不能再假設學生均具備某些能力,因此課程大綱必須明確告訴學生該先修過哪些課才行,不然就是在進階課程的一開始教一些必備的基礎知識。
我教計算機結構,由於數位電子學、邏輯設計等課程已非必修,我只好在課程一開始花點時間補充相關基本知識,但不會要求學生去修那些課,除非學生未來想走晶片設計的路線。
我們有著手規劃一面全新的資訊工程概論課程,希望能教一些必修課沒有涵蓋的重要基礎。但是,哪些東西應該放進來?找哪些老師來教?還需要規劃協調。
還有一個新的趨勢是「微課程」,如果不認為三學分的邏輯設計應該列必修,可否將之拆分為多個一學分的微課程,建議將第一個列為必修就好?這增加排課規劃協調的難度,但也是解方之一。
資訊工程學什麼?
今天是開學典禮,上午和新生家長座談時,用這兩張投影片簡介系上大學部的課程。
我說資訊科技與時俱進,我們時常檢討課程的設計。必修課基本上是為了幫學生打基礎,大家普遍認為是必要的課程才會列入必修。過去這些年來,為了讓學生及早利用選修課來探索興趣、發展專長,因此精簡必修課,將幾門課從必修調整為選修,但由於人工智慧的重要性,特別把人工智慧導論加入必修。(參考第一張)
有家長詢問,為什麼沒有把「資料庫系統」列為必修課?
我說,有些已經相當成熟的應用開發技能,由於進入門檻不高,具備良好基礎的學生可以自學,而且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因此不需要列為必修。例如資料庫程式、網頁設計、手機app開發的技能,都算是這類,需要的時候再去學也不晚。
其實很多外系的學生,往往透過自學就能從事某些軟體開發的工作,因此我們的學生必須理解資訊工程和尋常的應用開發有何不同,知道如何在厚實的必修基石課程(corner stone courses)之上,選修頂石課程(capstone courses)來深化自己的專業,讓自己有別於外系自學的學生。(參考第二張)
這樣講,並不是貶抑這些應用開發技能,也非看輕外系自學的學生。當前資訊科技的領域非常遼闊,需要各種人才,工作機會多得很,但若能建立起自己的專業度,有能力解決一般人不會解的重要問題,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那不是更好嗎?
不過,如果從某些業界的角度看,或許會覺得某些課程太過於高大上,與他們業內的即戰力的需求距離頗大,有所謂「學用落差」的評論。對於這類的評論,我想在過去的確有不少屬實,但也有些誇大之處。不過這些年台大逐漸跳脫論文至上主義的桎梏,本系也在產學合作上有諸多亮眼的表現,之後有空再多介紹。
提升科技研究水準、培育產學兼備的人才,一直是我個人的心願,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希望盡點棉薄之力。
--
註: 本系有很多選修課,以上一個學期而言,就有超過30門的選修課,除了投影片上列出的領域之外,還有一些沒有列上去的,例如資安、量子計算、金融科技等,應有盡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