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擴大機是哪一部,我大概會想五分鐘然後回答你是Naim Nait,當時號稱小精靈。第一代Nait輸出功率只有15瓦,第二代不過20瓦。
如果你問我,我最喜歡的擴大機是哪一部,我大概會想五分鐘然後回答你是Naim Nait,當時號稱小精靈。第一代Nait輸出功率只有15瓦,第二代不過20瓦。
大概就便當盒大小,沒辦法飛天遁地,能推的喇叭有限,但最重要的是這是個可以讓人安心聽音樂的機器.我尤其喜歡他的低調優雅的外觀設計,這是其他廠商模仿不來的,也是成為我最喜歡的原因。雖說,以目前全音域單體效率比較高的情況下,應用範圍比上世紀80年代第一代推出時又高了不少。
我自己教電路多年,其實實戰經驗並不多,除了自己要用的機器會不顧成本堆疊元件,但是像Nait這樣子的商品的設計恐怕開發難度要高出數倍。自己要用的機器只做一部可以不顧成本體積重量與熱度,但是無論如何做不到如此簡潔優雅,一個電路能動是一回事,但是做到這種地步是需要經過非常多的考量,也就是trade off,這是我從沒做過的事,過去我所做的都是傾力之作。
因為被迫接下電子電路導論與實驗這門課,我想與其用人家設計好的模組也許該從一個電晶體開始兜然後把整個電路弄完整才對,其實這卻是我過去沒做過的事,開始設計課程後,才知道把人家的模組買來兜讓我對為何最底層的原件數值設定會不夠清楚。線性擴大機的線路大概就那些,可是針對自己的規格把所有的元件值都設對還是需要花不少時間,過去的暑假,在百忙中把這學期要用的電路都做了一遍,但是說真的,也只是能動,失真等規格很好,但是開機沒多久就燙到不能摸,用電扇來吹都還不太行,要如同Nait那樣,真的是還差很遠。
這就是學校裡教授能教的限度了,因為只有少數教授做過產品,所以多數我們做的東西才會又大又重又燙又貴,至於要做到產品,多半還是要到外面去學。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學用落差了。
弄到目前的狀態後,我實在佩服那些能把實驗室的東西做成這麼棒的產品的工程師。這學期的課,我會好好向學生說明自己的能耐也只到這裏,老師不是萬能全知,還是要靠自己才是,畢竟台灣還是要多做好產品才是,這就靠他們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