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
上週虛擬樂團到台東做一次五月正式演出的事前演練,主辦單位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要我在晚上演出前對高一高二學生做一個簡短的升學管道的說明,當然順便替成大招生看看,很榮幸也邀請清大
胡敏君
人生沒辦法重來,但是人總是在年近花甲時想著如果可以重來那會有多好。17歲那年選電機而非醫科現在看來並沒有後悔,這應該歸功於哥哥留給我的一大堆沒賣出去的唱片,以及我家就住在電子材料街附近,應該說是這個環境給了我探索的機會,如果像現在不少學生的生活除了學校,家與補習班之外沒去其他地方的話,我想我應該是去唸醫學系了吧!雖然,我最終肯定不會是個好醫生,看看普通的病應該還將就可以,但我還是覺得電機資訊比較符合我。
所以,介紹不同升學管道以及講一點成大不分系以及成大資訊系的特殊選才之餘,多數時間談的是如何思考以及以終為始這兩件事。
除了選電機沒多大失誤以外,我自己對人生要走的路也一直在迷惘當中,到現在都還是.所以我在大學教書,總是會用這類問題問學生,『十年後你想做什麼?』或是『二十年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也不是當下你很肯定的答案以後就不會變了,不是的,總是時時刻刻在變的,這裡說的時時刻刻可能是一兩個月,也可能是十年。
回首過去,我總是對自己說,早知道大學時要多努力唸一點書,早知道博士班應該多念兩年,早知道應該在史丹佛多待一年,早知道應該早一點全力做音樂相關的研究,或是早知道應該早一點去偏鄉的,或是,早知道應該怎麼帶小時的DJ讀書做事做人與生活的,人生沒有重來的,只能在這裡把這些遺憾分享給大家,希望這群高中生可以從這場短講裡面得到一點東西,不要有太多『早知道』的遺憾。
我很羨慕像是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
的 劉安婷
執行長這樣子很年輕就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要貢獻在哪邊的人。將近50歲才比較清楚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老實說,有點晚了,但是想到聖嚴師父在50歲時連個常駐道場都沒有,還在紐約街頭餐風露宿,就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所以也就沒有氣餒的理由。接受上天的安排,做自己能做的事,有時做得好,有時做不好,接受自己還是眾生一枚,時時慚愧懺悔,也時時放下,更時時提起,放下的是自我,提起的是眾生,盡心盡力,不爭多少,人生就差不多了!
面對108課綱五花八門多元的管道與世界的年輕同學,知道如何思考,以終為始,心頭自然定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