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所馬蓋先學校吧!
我喜歡寫長文,因為比較可以把我心中想的脈絡表達清楚,但是真的要講清楚,可能要寫非常長,所以我的臉書文字時常被誤解。
例如,我認為要給學生一定程度的壓力,但是又說學校應該減少知識量的傳授。例如,我大力推崇108課綱很多理念與現行許多新的選才方法,但是卻覺得指考的名額占總數的比例太少。
要說清楚這些脈絡很不簡單,臉書的文章太長也沒人看,所以我的臉書就是把議題推出去,讓爭議與疑慮浮出來,然後「希望」大家一起來從這些衝突點來思考。會舉名人,類似桑德爾,杜威,柏拉圖等的話也是類似功能,這些人說過的話如果只取一段出來,恐怕也是被誤解得一塌糊塗。
而我的文字的出發點,關於教育的,尤其是大學以前的部分,其實跟我過去七年多的經驗緊密相關。
我在其他人的文章下留言,「雖然我沒待過地獄,但是見識過地獄大概是什麼樣子!」這樣的話也引起疑慮,所以只好上去解釋一下,不過我相信應該沒用。
很多事是你必須待下來,去接觸去做,去同理,這不是一句話一篇文章可以說盡的。
我常說,「有些事是說了才會懂的,即使是說了也不會懂。」
我在看很多事的點一開始是從偏鄉開始,然後是弱勢或是不幸家庭,然後是沒人顧的孩子,然後是特殊的孩子,最後繞一圈再回到高教這個我原本所在的工作圈子。
話語是廉價的,蜻蜓點水式的陪伴也是廉價的。
這樣子加總地思考來的。
為什麼說見識過?因為我是自己帶著孩子長大,一邊教他們,找一段時間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一邊去見家長,一邊去見校長與老師,還要見社工,要去跟教育局談,還要跟社會局談,還要幫孩子找向上的機會,在他們掉下去時伸手先拉著,然後再想法子用力拉起來。
我只有一雙手,七八年來,能拉著的孩子沒幾個,但是看著教育環境與制度一直在改,心裡很急。
我不是個勇敢的人,總是要把地面站穩,自己安全了才想到要去幫別人,所以當朋友來找我,當面對我說,
「蘇老師,你七八年來『真正』拉起的孩子不到十個,你還有幾個七八年?即使有,你的身體撐得住嗎?」
面對這樣子的詰問,我無言以對。
「真正弱勢的孩子,沒爹娘疼的孩子,沒有家的孩子,一但錯過了時間點,是沒辦法參與這場競賽的!」
「辦一所馬蓋先學校吧!讓這些孩子有個心理上可以真正倚靠實體上可以真正學習的地方,如同一個正常的家本來應該扮演的,如果他沒辦法在這場日益複雜激烈的升學制度競爭下往上爬的,至少有你可以教他們的東西,靠這些個就可以好好地生活下去了!」
我說過,我不是個有勇氣的人,這個問題我想了超過一年半,卻還只是停留在我的心裡。
可是,這些就是我的文字為什麼這樣那樣寫的原因。
如果你見過我見過的,那麼你會懂的.如果你不懂,期待你能懂,那麼台灣就會因為你懂而更美好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