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

 

葉丙成

老師轉的一篇文章,他直指這篇文章的價值觀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過去的觀念是如果是特殊的孩子,那麼,"如果可能",就是要教到他會念書,可以上大學,最好是上好大學,最好是可以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總之,就是要"融入"社會,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一分子。
這個社會已經開始有不少人體會到這樣子的觀念的問題,可惜,這樣的"不少人"的人數還太少,對於家有特殊兒的家長,我可以了解這樣子的焦慮,因為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死後,誰來照顧自己的孩子,融入社會似乎是最合適的方法。
人生很長,不是如文章中所說,考上清華大學就結束了。我輔導過多位特殊生,很慚愧的是,只有少數比較成功,但是只要是家長不放手,或是無法放手的,就幾乎不可能。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因為少子化,社會變遷,所以"特殊生"多了起來,我自己的體驗是,每個人都是特殊的,不需要一定要分一般生與特殊生,每一個個體都有他自己合適的道路,都需要特別對待。可惜的是,我這麼晚,在DJ已經大了才體會過來,而時間無法倒流。
面對家庭背景不同,面對區域不同,面對天生不同,每一個孩子都某種程度算是特殊生,把他們都用同一個模子來帶領,然後很大一群孩子因此而失落,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 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大學與教授還堅持希望看到學生都"乖乖地"跟過去的自己在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甚麼的時候就一樣勤奮,所以用一樣的標準選材,用一樣的方式評量,用一樣的方式希望他們往上爬,以後跟自己一樣"成功"??!! 這個模式就似乎一路類推下去到中學,甚至小學。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 前一陣子提起的馬蓋先學校並不是要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馬蓋先,可以依照每個孩子在學校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能做,喜歡做,能做很久的事來學,從這個點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與能力,同時又能互相同理與合作,很多個孩子合起來成為一個馬蓋先團隊會比一個馬蓋先強大多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當下所說的特殊的孩子並不需要跟人家一樣拚上台大清大,而現在融入社會的方式很多種,並不一定要是要用面對面說話接觸的那種。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生命情境,讓我們一起來引導他們找到自己內在,可以在這個算是多元,餘裕度夠高的社會優游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