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飛茲會不會拉漏與拉錯呢?


我沒有左右聲道平衡調整的鈕,所以遇到不平衡的片子,有點困擾,這時只好挪一下座位。
今天索性來聽單聲道的唱片。
海飛茲這張是有一次我到惟因,苦桑道長說這張唱片封面破損不堪,問我要不要。只要可以唱,哪有不要的,而這唱片某程度上改變我對海飛茲的刻板印象。
因為學術研究的關係,我選了海飛茲與大歐來做比較,在上個世紀,這兩位算是小提琴演奏光譜的兩端,錄音也多。有人說海飛茲冷冽,大歐溫暖,到底冷冽與溫暖是怎麼造成的呢?
速度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
在錄製黑膠當作測試資料的過程,我去買了RCA那一大疊六套海飛茲從年輕到單聲道末期的唱片,加上手上的立體聲錄音,幾十張唱片聽下來,可以感到海飛茲演奏風貌的巨大改變。
早年的海飛茲除了技術照樣超群速度較快之外,並沒有太多後期的所謂冷冽感,事實上,只要聽上面照片裡這張不算早的錄音就可以體會。但是就不容易感受其強烈的個性了。
有個音樂家覺得台下聽眾都是朋友,也有音樂家覺得聽眾都是來挑毛病的。我可以體會海飛茲沒有一直拉到像是黎奇的年紀,因為他大概就屬於後者。
海飛茲會不會拉漏與拉錯呢?即使是小提琴之神也照樣會錯,但是不太常見,也不容易聽出來。我們是在反覆聆聽以及觀察訊號過程裡面才知道的。但是我相信拉錯的時候海飛茲自己一定知道,也許他難以忍受這種狀況越來越多吧!所以才在還可以演奏的年紀就隱退。
我覺得音樂家在練琴時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我自己最近練字時也是不斷在思考自己寫得不美,不如字帖處何在。但是,把聽眾當作敵人應該大可不必,不要把自己當神,把音樂當作分享快樂,人生會快樂很多,也可以多好多朋友,所以我喜歡吳天泰老師的音樂會。
研究時,為了容易產生鑑別度,所以海飛茲的錄音我們就選比較晚期的來跟大歐比,套句日本人愛用的話,這也是一時間沒辦法的事。也許以後可以找到學生願意來研究海飛茲早期與晚期的風格不同。
至於奈特,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