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對人生高度的想像與期許

我最近幾年一直在思考大學老師的角色應該要怎麼扮演下去,或者說該怎麼轉變,這應該是歸功於多年前(糟糕,現在什麼事都要用「多年前」,年紀大到開始記不住了!)我邀請黃敬群老師 ( Jim Huang jserv )回成大開課這件事開始。jserv的功力與背景相信我不必多說,不清楚的自己去找資料。
那時我決定先在國教的中小學偏鄉程式設計教學做一點體制外的實務工作,而大學裡比較靠近業界強度的實務課程就找專家來上。敬群大學沒念畢業就去創業,為了讓他能來成大上課,只好我來開,而他來上,那時想至少先有個開始。幾年下來的奮鬥,敬群成為第一位高中文憑的資訊系大學講師,目前,我們正在上簽呈,希望他可以獨立在研究所開課。以他的實力,一點都沒有問題,不過體制還是要靠我們慢慢去突破。
他的課程的強度不是一般般,但是他也說,開學前半,他還是被迫需要幫同學複習舊有的課程,所以真正說到強度,還是比不上國外的一流學府,這點也是不假。經過他的調教,有多位學生後來可以到MTK或甚至更厲害的外國公司去工作。當然,這個做法也不一定完全的好,但是因為目前的大學類似的機制並不多見,多元一點不是壞事。當然,修他的課的本系學生數不多就是。畢竟,強度高一點的課修的人少也是人情之常。
從這裡當作起點,我思考自己開課是為了什麼而開?如果不仔細思考,我會回答是為了學生而開,但是後來我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因為即使心裡是這麼想,做法上不是為學生而開的話也不算到位。
很多課都是教授自認為學生該上的課,基礎的課程我覺得還好,類似訊號與系統這類選修課呢?
在敬群來開課之前,訊號與系統的上課方式就開始改變。今年開始,我更是用過去有人用來實際賺過錢的訊號應用來當作習題的選擇。上課是圍繞在這類習題的講解,理論,實作與過去的獲利方式來進行。
但是,我覺得這樣似乎還是不夠的。對於這門課,畢竟它仍算是基礎課程,這樣做勉強還可以,但是其他的選修課應該有更棒的做法才對。上學期的實境對戰設計課程確實激發了超過十位同學的熱血,有許多同學說,除了上課的3小時,他們一個禮拜會用超過12小時來應付這們課。有幾位同學甚至認為這是目前讓他們覺得最有趣最有挑戰性的課。
今天中午,我自掏腰包請實境對戰的這十幾位優秀同學吃午餐。同時回答他們對未來的疑惑。
但是這頓飯有另一個用意。
我認為多數課程,同學的自學能力都可以自己在網路上學習。老師的工作應該從傳統的授課改變為引導同學做自己想做的題目。
激進一點的做法已經不是「為了同學而開課」這種教授主觀的認定,而是「同學自己來開課」這種由同學自發性想出一個難度夠的綜合性專案,然後找數位專長可以涵蓋的教授在專案完成的路上不斷給同學方向,批評,疑問,以及最後帶領同學把一個專案做到夠高的完成度,
這個完成度必須高到讓學生可以為此而驕傲,成為他大學四年最棒的回憶,當作求職或是升學的有力履歷,創業的起點,產品的原型,人生的里程碑,未來對子女教育的想像,替家鄉帶來實質貢獻等等的其中至少一項。
大學老師必須認清一件事實,我們是為學生而存在,而學生才是台灣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帶給學生的是
「一種對人生高度的想像與期許。」
而不是隨波逐流地升學與就業而已。
今天,我拋出這個議題給這群成大資訊最優秀的學生,
「找出你們最想完成,一個你們願意投入兩三年的時間來完成的艱難題目」
我答應幫大家形塑出具體方針與提供我有辦法找出來的資源。願意投入但是還找不到具體題目的同學我也願意花時間與他們一起探索。然後,
「你們就來選修自己開設的課程吧!」
希望這是一個不一樣的開始,讓我們來形塑一個不一樣的大學課堂風貌。
接下來,我只能在這裡等待勇士何時出現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專題生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特殊選才乙組上機考

讀書心得:你的獨特,我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