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還可以扯到疫情
愛好音樂與音響的人有時會弄到懷疑人生。前兩天聽葛羅米歐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時就是如此,聲音都在左邊,老頭的記憶容易淡忘,竟然忘了初次聽到謝霖的Mozart violin concerto時,小提琴也是整個偏到左邊去,一直以為自己的音響哪裡有問題,阿Q又忙碌的我慣常的做法就是把右邊音量旋鈕轉到大四格(我的音量是左右分開的,但是四格是差很多的),所以也是用轉大四格對付。下一張換成, Von Stade 唱Mozart的詠嘆調,人整個跑到右邊去了,轉回來就是。
關於謝霖的演奏,我後來買了另一個國家的版本,雖然還是偏一點左邊,但是已經不需要把右邊轉大了。這些唱片公司把母帶拿來重新混音出版時到底有沒有監聽過一遍啊!比較出名的是Stan Getz的Girl From Ipamena,LP與CD再版了很多次,那個背後較遠的人聲這一版在右邊,下一版在左邊。真真亂搞。
說到會懷疑人生其實也跟音響有關,尤其是房間,一般人很難有那種房間左右完全對稱的奢侈,我的辦公室的狀況是,當我用mono唱片播放人站在兩隻喇叭中間時,聲音確實是在正中間,但是我的座位上卻會讓聲音偏到左邊去,我猜可能的原因是右側是石膏板牆面,而左邊是書與唱片牆,但是當坐到更後面時卻沒偏這麼多了。阿Q的作法就是把右邊開大一點,因為我無法移動空間擺設,所以各位來解憂實驗室時,其實我的右邊音量都是開大一格到兩格的(這時還要看播放的是哪一類型的音樂,人聲比較沒那麼嚴重)。
至於音樂類別,以晚期朱里尼指揮的布拉姆斯與貝多芬為例,因為樂器位置的配置,小提琴如果都排在左邊,音響的低音如果不能再現得夠好,也會覺得都偏到左邊去。
當音響,空間,錄音與音樂類型加起來有四個變數時,很在意的人真的會弄到懷疑人生,我這人比較隨便,就是動用音量或是平衡旋鈕就是,但是長期下來,我還是會設法去對付我能對付的部分,例如,多去買幾版唱片來看看問題在哪,或是把音響的問題搞定,但是空間與錄音的問題對我來說真的無解,只好出動音量旋鈕了。
有時因為先入為主的概念,也會誤導作法的。我最近想說找一些現成的OP擴大機版來裝看看,作為F-25的比較,LM1875這片號稱30W,濾波電容也算大的,我也覺得應該很夠用了,因為F-25的試做機才15W,遇到鋼琴重擊時會不太行,而記憶中的NAIT雖只有25W,但是算可以過關的,所以30W理應可以,裝好後只是聽感測試,比試做的15W還弱,我一度懷疑是哪裡有問題,檢查沒問題後,決定換大顆的變壓器但結果還是一樣。理性一點來看,LM1875實在小顆,一顆要給一聲道用也確實勉強。所以1875用來推中高音或是效率高一點的還是恰當一點。
懷疑人生有時會花掉很多時間,但是科學一點找到原因來試著解決是好的。
剛剛說過,一但有四個變因,人類就很難對付了,減少變因或是變量是比較快可以找到問題的。
聽音樂如此,疫情也是如此。所以該用科學的方法來減少變因與變量。我看到有人推薦把N個人的檢體放在一個群組一起篩檢,有問題的群組再作進一步的個別篩檢,理論上可以減少頗多的篩檢量,不要因為這個方法中國用過我們就不要用,這樣太意識形態了,畢竟這是模型可以推導出好處的啊!在這個篩檢量能不足的時候,模型推論可用的方法都該拿來用看看。
最後是不要完全相信過去的經驗,先入為主,病毒變化比人類累積經驗的速度要更快得多。
「圖片取自網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