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考試
「應試教育」這個名詞我看很多遍了,不知道這個詞是從哪裡出來的。
「應試」,顧名思義,是不是「應付考試」呢?是不是紙筆測驗才能稱之為考試?還是舉凡備審資料與面試都是考試的一部分呢?也就是申請入學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考試的一部分!!
如果都算,那麼所有「為了」申請到心目中想要去念的學校的一切作為算不算「應試」呢?
會有這個疑問是因為看到國外有人評論台灣目前的教育是浪費時間,這個說法的依據是因為我們做的是應試教育.我想問,那麼有哪個國家做的不是應試教育呢?也許我這麼說不太對,應該說,學生裡面有多少比例「不應試」呢?
這樣讓我想到康德,如果做一件事是因為這件事可以導致好的結果,那麼人是沒有自由的。做一件事的目的就是做這件事本身,那才是好的。
舉個例,如果一個學生因為知道可以用程式能力進入好的大學,而好大學又重視Github上面的紀錄以及樂於分享,因為剛好資質適合,所以他努力學程式設計,一直都把作品放在Github上版本管理,也努力分享。有一天,要申請學校,就把整理好的Github作為自己的申請材料。那麼這就該算是「應付考試」。
再舉個例,如果一個學生因為好喜歡寫程式,剛好又實在是很厲害,然後因為他一直都有把作品放在Github上方便做版本管理的習慣,也愛好分享。有一天,剛好遇到要申請學校,就把整理好的Github作為自己的申請材料。那麼這就不算「應付考試」。
這兩種學生在資料上可能不分軒輊,不過,我猜,後者的其他科成績應該會有幾科了不起是中上(前標),他還是應該要能進到不錯的資工系才對,但是可能因為總分沒達標而被刷掉(台成清陽的資工系要幾分才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呢?),我們是不是該設法從資料裡看出來,然後特別把他收進來呢?
還是,算了呢? 各位怎麼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