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學程式可以是好玩就好,但是把程式當作自己以後要當作學習與工作的工具是另外一回事。
小時學程式可以是好玩就好,但是把程式當作自己以後要當作學習與工作的工具是另外一回事。所以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的起步課程比較重在體驗與好玩,到了孩子是真正自己玩過自走車以後(也就是即使是積木,程式真的都是自己寫的)才會到下一個稍稍認真的階段。
程式既然是一種語言,整體難度雖說比一般語言低很多,但是它有一個相對高很多的進入台階.學中文與英文,文字用錯,文法搞錯,只要願意講,聽的人(不知道是否可以比喻聽的人為編譯器)總會試著聽懂。但是程式不太一樣,語法不對,首先編譯就不會過了,而即使編譯過了,執行的結果也不一定對。也就是要跨過這個台階到達可以寫些還能用的程式的地步需要的努力與時間相對長,所以,毅力也要多不少。想像中,數學,物理這些東西更是如此,我到大學畢業為止學的數學就被我老師嫌太差。
但是好處是,一但這個台階跨過去之後,你會面對一整個幾乎沒有太多坡度的平原,怎麼說呢?大概就是除非你在學校要搞很系統的工作或是開發到接近產品的東西,否則這樣的程式能力大概夠用到混到研究所畢業。
也就是越過第一個台階之後要好一陣子才會面對下一個更高的台階。
如果你不想,或是學校沒提供課程,那麼要不是自己想去面對挑戰,就是開始工作後到公司去「被操練」後才開始這個階段。
我的碩士生如果每週來與我討論都可以有一點點小小進展,幾乎都可以在第一年結束,也就是碩二開學沒多久就把碩士論文該探究該做的都弄得差不多了,剩下大概就是寫論文與參與一點點不是太難的實作了。我會另外問他們接下來想做什麼,意思是他們相對有選擇的自由,如果不知道該幹嘛,照今年我的建議,會鼓勵他們在VSTi下開發元件與工具,實作Optimizer,自幹一個深層神經網路(DNN)的套件,開發Game AI的新項目,或是使用AI工具去挑戰更難的題目,例如 Game AI 裡面很難過的關卡等等。目標都不在成功,而是去看看更高更遠的世界。
這也是我建議家長與老師的,孩子可以透過積木或是高階語言的簡單語法解決一點小問題,初步了解運算世界的原理,覺得有趣就好,但是不必過早決定要走程式設計的路。
以D與Y來說,即使認真地教了好久一陣子(D超過半年了),其實連獨自解決一個很基本的題目的能力都還沒建立,多數時間還在跟語法以及Lib的對錯奮鬥。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撐過去看到我前面所說的第一個平原,但是就如我所說,這樣一來多數時候可以夠用來「混」到研究所畢業了。
提供大家參考。
留言
張貼留言